民营企业进入垄断国企,怎样突破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和进去后又被挤出的“弹簧门”?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民营企业家崔真基、李秉记走进媒体举办的“两会直播室”,诉说苦衷。2005年,“非公经济36条”就明确提出打破垄断。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但是,被寄予厚望的“新36条”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民间投资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展甚微。他们呼吁“新36条”细则的尽快出台。
我国现在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相当一部分都与国企垄断有关,比如分配不公、行业“世袭”、民企生存艰难、垄断国企因浪费和腐败导致其产品价格过高等。如果不打破国企垄断,这些问题都无法解决。道理谁都清楚,但执行起来却举步维艰,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研究,2009年以来,在铁路、能源、金融领域中,“国进民退”的现象均比较突出。我国的国有企业比重曾有过下降趋势,而近几年来却不断上升。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与国家出台的2005年“非公经济36条”和2010年的“新36条”存在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由于这两个政府法规没有具体条款要求垄断企业必须与民营企业展开公平竞争,导致民营企业只能被动地“融入”垄断行业产业链的“末梢神经”。比如石油行业,曾经允许民营企业经营加油站,但后来民营加油站越来越少,原因是人家经常采用不供油的办法让他们无法经营。这不是竞争,不是“平起平坐”,而是让民营企业充当垄断企业的“临时工”。
全国人大代表崔真基、李秉记呼吁“新36条”细则的尽快出台,就是呼吁立法部门用公平的法律,把国有企业拥有的经营权明确地赋予民营企业。比如,赋予民营炼油厂自己到国外直接采购原油权,让“两桶油”无法为了保持国内高油价而故意“买高不买低”,无法无限压缩民营炼油厂的利润。比如,不让国家电网成为全国唯一的电网,赋予民营发电企业建造电网自己售电的权利,让国家电网无法单方面控制电价;比如允许成立真正的私人银行;比如国家“拿出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时,让民营企业平等瓜分蛋糕等。如果做到了这些,垄断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打破垄断为什么非常难?主要是利益群体不愿放弃现有利益。常用的借口就是强调只有让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才能确保与重要国计民生相关的产品的安全。这是站不住脚的。我国汽车产业打破了垄断,面对国外品牌的竞争,国产汽车质量大幅提高,国内汽车产业极其繁荣;我国家电产业实现了充分竞争,不但出了海尔这样的世界级名牌产品,而且创造了“电脑质量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的奇迹;相反的是,国企垄断了高速公路、银行、保险等行业,它们不但攫取暴利,而且服务态度也无法令人满意。
国企垄断,目前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主要瓶颈之一,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以“融入”为特点的“旧、新36条”都无法担当打破垄断的大任,已经到了必须在立法上有所突破的地步了。目前,全国上下要求打破垄断、给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经营环境的呼声很高,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也在为民企的平等竞争权大声呼吁,这一共识为“新36条”细则的尽快出台提供了一个良机,希望立法部门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