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汕头人都知道,乌桥岛曾经是一片工业商业旺地。然而当人们再次经过那些原来在乌桥岛内非常有名的建筑、工厂、码头时,看到的却是物是人非的景象。记者为此走访了专家学者与曾经在乌桥岛生活工作的人,了解乌桥岛那些渐渐被遗忘的过去。
善产机构与教堂热心公益
乌桥原名同济内桥,而如今乌桥岛上仍有不少以“同济”为名的道路。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鄞镇凯就曾经撰文研究同济善产与同济善堂的区别,其中就提到了同济善产与乌桥岛的关系。谈起这些,不得不提到清朝一位名人——两广水师提督方耀。鄞镇凯说,1874年,方耀将?澜新溪下游北岸的塭地(即今乌桥岛一带)其中近5万平方米的土地划作慈善业的产业,由汕头六邑会馆总商会的大商家牵头组成善产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取名“同济善产”,同济即是共同扶危济困的意思。同济善产出租的收入用作慈善经费,如创办了同济医院(即红砖楼)、建造钢筋结构的同济内桥,创办了同济中学等等。汕头沦陷时同济善产失管,解放后,市军管会接管善产,划归市财政局公产科管理经营。
在乌桥的同济三直路靠近焕金社区居委会的地方,有一座两层楼高的危房,外墙斑驳不堪,门窗都已经用砖块封死。虽然破旧不堪,但这座西式建筑风格的危房在周围的平房中显得十分特别。记者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座危房是教堂,在过去曾经为乌桥岛居民提供了不少便利的医疗服务。
汕头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黄志仁告诉记者,这座教堂落成于1936年,当时除了供乌桥岛内信徒礼拜外,还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和参与一些扶贫济困活动。1958年汕头教会联合,乌桥教堂停用,由政府代为管理。1988年才收回复堂。年久日长,教堂危旧,1998年迁至中山路金兴苑,原址则变成了危房。
渡口奶场曾带旺乌桥人气
汕头是沿海城市,历史上有过许多大大小小的码头渡口,位于乌桥岛最西侧的石篱尾渡口便是其中之一。旧时汕头人把商平路尾韩江出海口的北堤称为石篱尾,在这里能够看得到牛田洋的风光。鄞镇凯曾在他一篇研究汕头渡口的文章中提到,民国初期,?澜新溪近出海处附近有一座外乌桥,上世纪50年代时该桥坍塌,原本撤除的渡口重兴,这便是石篱尾渡口了。渡口的南岸站在永平路尾和商平路尾之间的地方。北岸站在石篱尾。
以前曾经在汕头造船厂工作的纪女士回忆说,当时石篱尾一带有众多工厂和货仓,每天有不少人往返于南北岸之间上下班,渡口的人气相当旺。渡口有两艘渡船对开载客,每人收过渡费2分。过去一段时期,渡口的存在带动了乌桥岛的经济和人气,然而渡口后来为何消失、因何而消失却无从得知,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消防水上中队驻地。
在乌桥岛北堤旁路28号,还有过一个经营了半个世纪的牛奶场,每天向汕头市内众多家庭送去新鲜牛奶。2009年末,牛奶场因为影响周边居民的原因,现在已经迁往西港路经营。
记者采访了牛奶场的场主郭捷城,据他介绍,当时汕头市区内共有乌桥与崎碌两个牛奶场,其中建于1952年的乌桥奶场有近百名职工,鼎盛期最多养过近300头牛。郭先生说,在乌桥岛企业步入衰落的时候,奶场却依然保留有不少主顾每天订鲜奶,客户甚至扩展至东区。奶场迁至西港路之后,原址已划为一个小作坊,每天有不少乌桥居民在此干手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