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2012上海论坛”发表《2012上海论坛共识》,指出未来十年将是亚洲力量整体崛起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促进世界经济秩序调整”是亚洲必须重视的基本问题之一。多位专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应在坚持渐进原则的基础上,抓住这一时间窗口,参与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抓住时间窗口
此前数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曾表示,“金融危机送给我们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必须要利用这个时间窗口,迅速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这一观点得到了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学彬的认同。在他看来,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和市场需求。
有分析认为,正由于人民币币值比较稳定,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又有升值倾向,市场自然就产生了将人民币作为结算和计价工具的需求。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5800亿元,占第一季度中国贸易总额的10.7%,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已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反弹。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显示,过去一年,我国同前五大贸易伙伴之间人民币使用量上升。
而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伊德看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改善国际金融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很多缺陷:国际货币体系价值不稳定,收支不平衡加剧,最后贷款者缺失等。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的暴露了这一点。”乔伊德说,改善国际金融体系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平衡、协调的货币体系。
据悉,世界银行去年有报告对储备货币做了三个长期的预测。其中一个预测是,在2025年,最可能出现的是美元、欧元、亚元或人民币的三足鼎立。
坚持渐进原则
不过,多位专家认为,即使如此,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坚持渐进原则。
陈学彬表示,一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从地域和功能长期拓展的工程;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与金融市场的培育,监管体系、调控体系的完善,资本流动的渠道,汇率形成机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适应。
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则认为,后者正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国内金融改革相对滞后。”宋敏指出,如果金融改革不继续深入,便很难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下发展国际金融市场。
对此,乔伊德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协调各项金融改革,在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以前,逐步做到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的基本完成。“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底线,但必须坚持渐进的原则。”他说,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小步、交叉、抉机”的方式,“我们常争论这几项改革的前后次序。当然,在完成的阶段探讨前后次序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开始做时,可以步子小一点,在充分考虑当时国内外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改革项目,几个项目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交叉着进行。”
陈学彬则建言,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在贸易项目方面,应该选择贸易顺差加资本逆差。“我们目前仍然要维持这种贸易的顺差,一方面,将其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要实现资本的走出去,让资本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