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给经济降了温,更给中小企业刮来了寒风。原本深陷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更加严峻,融资成本也水涨船高。
审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可以看到,一个好的企业,不会天天面临融资难题,因为如果你是一个优质企业,资金会主动找上门。相反,一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往往因为企业抵押能力弱、生产经营时间短和诚信状况不完善等因素常常遇到融资难的问题。
一般认为,国企规模大、固定资产量大,会比较守信用。但是,从我们此前所做的一个调查结果来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联合国小额贷款的实验最早是由中国社科院做的,调查发现,民企违约的情况很少。此外,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中型企业发放贷款出现到期不还,或者赖账的比例并不大。实际上,在我们的调查里,发现很多赖账的企业反而是国企,民企更倾向于守信,按时还款,因为他没有话语权,想要有序发展、不断壮大,就得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那么,为何不赖账的中小企业反而比赖账的国企更难得到银行的青睐呢?
实际上,银行谨慎放贷的原因主要是小型、微型企业的固定资产少,或者没有多少固定资产,这样一来,小微企业的资信程度就比较低、抵押能力弱。
银行虽然是金融机构,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企业,在经营的时候,也要避免风险,因此相比之下,会选择那些投资成本小、收益大的对象。固定资产规模大、收益高、回报率高的企业,自然是首选,从这个角度看,因为规模不同,抵押能力不同,国企得到的贷款也自然多。
对民企来说,即使顺利获得了银行贷款,较高的融资成本也加重了其负担。
民企融资除了按照国家的基本利率缴纳外,一般都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而且是先存后贷,企业还要先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再加上中间费,即使比较好的民企,综合融资成本也已经涨到17%以上;而如果通过信托等其他渠道融资的话,成本更高,可能达到24%~25%;如果从民间融资,贷款成本甚至达到50%以上,相当于高利贷。
笔者了解到,当前,针对中小企业缺乏抵押物等资质问题,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做了多种有益的尝试。比如,工商银行创办了小额贷款,试点从今年1月份开始实施,目前在广东做了3000多家企业,效果还不错,可以推广。又如,华夏银行直接发放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直接按照企业的信用给企业办理贷款等等。
在银行机构主动做出调整之际,国家对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也应给予鼓励。比如,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营业税可以免除,从而减轻商业银行做小微金融的成本,这样银行才有动力;比如,中小企业融资用于新产品试制技术研发,可以由银行派专员审查,并由技术机构鉴定,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后,财政应给予贴息,因为这些贷款相当于是补位国家财政生产性的支出,因此要通过减免税负和贴息的办法增加杠杆作用。
此外,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融资存在风险,国家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由财政成立一个坏账准备基金,用以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
凡此种种,都是基于存量银行机构的改善,笔者认为,要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政府对银行业的发展思路亦应予以转变。
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扩大窗口指导,着力发展区域性、村镇性有民间机构合作性质的非股份制金融机构,比如社区银行;而不是跨地区地发展城市银行,这不应该是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因为,类似社区银行这些机构对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才能真正了解,才能提供与其真实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在一个县域内,发展更多小型、微型的股份制合作银行是必须的,如国外普遍的社区银行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一来,地下钱庄就会受到抑制,也会使社会的资金流向更加健康。
但是,如无相关的政策出台,这些社区银行也会引起人们的一些担忧,企业会想这些银行是否合法,是否可靠?所以,社区银行应该有工商注册,拥有一定的注册资金、规模、营业范围,纳入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法律规范里进行监管。
政府还应该建立起完备的风险保障措施,比如要成立银行保险公司,如此小银行可以到保险公司申请担保,一旦出现破产,银行可以让保险来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对于银行来说,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可以相对降低。此外,还要加强上级监管,社区银行的钱,每天都必须放到上一级银行,做到实时监管。
利率市场化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广泛发展,这种发展应该更多地和地方区域性商业银行协调,否则就会缺乏竞争,出现寡头垄断。
要在广泛发展各类商业银行后,再推广利率市场化,也就是利率市场化要晚于商业银行的广泛发展。
只有让市场的竞争机制最大化、在商业银行充分发展并竞争后,利率市场化才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对企业来说,选择机会多,企业便利自然增加,融资机会多了,成本相对就能降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我国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系本报记者杜丽娟根据采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延伸阅读
美国社区银行复兴
佚名
社区银行是外来语,其发育地是美国。界定“社区银行”,首先应当考察美国的“社区银行”。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边界也并不十分清晰,只是对(资产总额小于10亿美元的)小型商业银行的通常称谓。
“社区银行”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商业银行。眼下,美国存在着约2500家资产不足1亿美元的金融实体(以及数量几乎相同的规模略大的金融实体),它们隶属于美国的准政府实体——联邦住宅贷款银行。
以全球标准来衡量,社区银行一般较为落后,而且(往往)效率低下;另外,它们的放贷对象通常集中于某些特定的地区或行业。近些年来,这种专门化已变得不再流行,因为它可能使银行变得易受冲击。比如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存贷危机中,得克萨斯州等地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击垮了许多小银行。
然而,就像服饰、音乐或美食一样,金融业也容易受到流行周期和潮流变换的影响。今年初,华盛顿的监管机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公布了一项支持美国“社区银行”的新计划,包括要对这类以前研究得很少的银行加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