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都的侨批业相当发达,自1906年至1956年,在隆都地区内就设有11个侨批局,都是属投递局。大部分是到汕头有关局解付侨批来派送,然后把回批送回汕头批局。有的是直接派送泰国本号批局的侨批,如前埔乡的许泰万昌批局,樟籍乡的许广和成银信局。隆都现存批局旧址有:前美的陈宣器批局、后沟的万兴昌批局、前沟仙地头的许福成批局、上西大巷村的集成发批馆、前埔的许泰万昌新旧两批局、店市的潘合利批局、店市荣利批局、店市利发隆庄和金广顺批局等十个批馆旧址。
隆都华侨在泰国、新加坡、香港、汕头等地创办的侨批局有14家。设在外国的批局负责收集当地华侨寄回的侨批,运转到香港、汕头等地的批局,最后把回批送到寄批人手中。在汕头开设的侨批局,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负责把联号在海外收寄的侨批及批银,配上回批,分拣后中转到投递网络覆盖地域,力求迅速、准确、无误地送到侨属手中,再把回批收集后,回邮到海外联号。
1940年,南洋一带尚未被日军侵占,通讯正常,但因通往汕头的邮路阻塞,暹罗、新加坡等地批业工会人员,千辛万苦探明了自带批信的路径:批信从南洋各地寄往越南北部芒街之后,再由芒街的越南批局派人乘船带至与芒街相对的东兴镇。潮汕各批局在东兴镇设批信中转站,承接南洋各地发来的批信,再派人从秘密通道带至汕头。当时从东兴―钦州―合浦―遂溪―湛江―高州―信宜―云浮―四会―清远―从化―河源―紫金―揭阳―转入汕头。另一通道是东兴―钦州―南宁―韶关―兴宁―揭阳―汕头批信中转局。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岁月,盗贼四起,兵匪横行,恶人拦路,饥民抢劫,批局人员带批款,长途辗转,车、船、步行兼用,险象环生。当时广东省银行在围绕区各县前线设点,接应批款,武装押运。后来还请准将所属批局解送批款员工穿着军装,真枪实弹解款,由汕头侨批公会理事长、万兴昌批局经理许自让充当队长。
抗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使广大海外潮籍华侨和侨眷欢欣鼓舞。海外各地潮籍侨胞在历经战乱之后,急切需要了解家乡情况,其在家乡的眷属也十分关心海外亲人,他们都迫切希望迅速互通信息,恢复正常寄送侨批和回批。由于抗战胜利以后,海空通航,邮路恢复,潮汕地区的侨批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据饶宗颐教授总纂的《潮州志·实业志》记载,1946年潮汕地区的侨批局恢复和发展至131家,其中汕头市由抗日战争期间的30多家增至73家,潮安6家,澄海13家,饶平9家(黄冈3家,隆都2家,店市2家,浮山墟1家,漳州乡1家),潮阳13家,揭阳10家,普宁5家,惠来1家,丰顺1家。
汕头市侨批业同业公会登记为会员的侨批局:1946年8月登记是56家,1948年3月登记是46家,1948年8月登记是66家,1948年9月登记是81家。侨批局增加,送批的人员(批伙)也相应增加,根据1948年2月1日登记的“汕头市侨批业同业公会会员批伙领取证明书名册”中,共有602人在46家批局领取批伙证明书。隆都人在汕头市开设的4个批局领取批伙证明书的有76人,在其他9个批局领取批伙证明书的有33人,总共109人,占全汕头的六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隆都侨批业发展情况。
作为潮汕侨批业的历史见证,隆都许福成批局具有特点。福成批局旧址又称“明德家塾”,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沟村仙地头老厝区一巷。由泰国经营福成批局的许若明、许若德兄弟于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兴建,取兄弟两人名字,称“明德家塾”,为福成批局在隆都所设的投递批局。整座批局宅院占地6亩,坐北向南,建设面积2114平方米,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西结合建筑,布局为潮俗“双背剑”式双层楼房。内外建有房屋80多间。正座、火巷、后包各有两条灰梯通往二楼,在二楼可畅通全座,后包两侧三楼设有更楼,外观及装饰上有较浓厚的西洋风格。大门匾上的“明德家塾”四字为清末民国时期书法家、末代榜眼朱汝珍所题。馆前建有植物园,园内植有不少果树。这些果树是华侨从泰国移植过来的,有芭蕉、红毛梨、泰国香雾等。该批局是目前澄海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美的侨批局,对于研究侨批史及中西建筑文化交流有一定价值,值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