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客家文化在潮汕地区

    来源:《潮商》    作者:     2014-09-01     浏览:

  • 字体:

        潮汕人和客家人的远祖同在河洛一带的中原,先后来到南粤以后,有着密切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上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

        毫无疑义,潮汕人是开发和繁荣潮汕经济文化的绝对主力军,但客家人在开发潮汕经济、繁荣潮汕文化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梅县籍印尼华侨张榕轩、张耀轩昆仲兴建的由汕头至潮州全长42公里的铁路,从1904年至1939年营运的35年中,对潮汕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占汕头市商业半壁江山的四大公司(南生、广发、振源、平平)都是客家人开办的。尤其是1932年开办的南生公司,七层高的洋楼,装饰华丽、配套电梯非常时尚,一直经营至1956年的公私合营。祖籍蕉岭、后又返回蕉岭定居的抗倭保台志士丘逢甲,会同潮汕文化界人士,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对普及潮汕教育文化、培养民主革命的人才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史迹斑斓的。解放战争时期,率部解放潮汕广大地区和人民的闽粤赣边纵队的政委、正副司令员魏金水、刘永生和铁坚,都是闽西客家人;还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力、发行量很大的《汕报》,是由梅县人张怀真创办并任总编辑的……诚然,上述客家知名商业企业以及风云人物在潮汕这片土地上做出的贡献,是与潮汕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充分合作密不可分的。

        潮汕人虽然有从中原经福建再转迁粤东的“福老”和直接从山西迁来的“河老”之分,但他们无疑是此地筚路蓝缕、创造文明的主力军;但来得较迟、且人数较少的同样“来自中原,由闽入粤”(黄遵宪语)的客家人,也是开拓和发展潮汕经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现今潮汕地区究竟有多少客家人?据《潮汕百科全书》载:“潮汕地区的客家人,以揭西县、饶平县和普宁市为多,尤以揭西县为最。”该书还指出:揭西县有37万客家人,占全县人口的56%。客家人在潮汕地区居住的县(市、区)主要有:汕头市区、普宁县、饶平县;潮州市区、潮阳县;揭阳市区、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以上是从现今行政区划来分析的,如果从历史上来看,客家人的比例应当更大。1936年广东划分行政督察区以前,大埔县、丰顺县(汤南片为非客家)两县都属潮州;此后,大埔归属兴梅方面的第六行政督察区,而丰顺仍属潮汕方面的第五行政督察区,直至新中国成立,丰顺县才划入兴梅专区(即今梅州市)。

        由于历代以来潮汕人与客家人杂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各自保存自己的语言、民俗、风情和习惯,但也有一些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互相交融和渗透,不易分开。比如,民间信仰的“三山国王”,原是客家民间保护神,长期以来去庙里烧香的也有许多潮汕人;妈祖,本是潮汕人和闽南人崇拜的偶像,不少客家人也加入了善男信女的行列。汉剧被称为客家戏,其实许多潮汕人也很喜爱。这里要特别提到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即当年被称为“外江戏”的汉剧,在200多年前最早传入潮州,尔后才传到嘉应州(即梅州市)。潮汕的外江戏曾盛极一时,当时有“四大名班”之誉,并且多次到南洋一带演出,载誉归来,甚至还扎根新马等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安、汕头、揭阳都有汉剧团,汕头市还有历史悠久的汉乐社,它们的观众自然不仅仅是客家人。

        潮汕地区的客家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研究潮汕文化还应该研究客家文化,才能使“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

(张自中 整理)

岭东同文学堂

        1899年,原台湾抗日志士丘逢甲将其在潮州创办的东文院移至汕头 “同庆善堂”旧址(今外马路129号,即现外马路第三小学处),并改名“岭东同文学堂”,由丘逢甲亲任监督兼掌教务。这不仅是广东首所新式学校,在清末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

        岭东同文学堂 “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在潮汕地区教育史上开风气之先,成为培养岭东维新志士的摇篮。师生积极参与辛亥革命、“讨袁”、北伐,组建潮州同盟会、汕头同盟会,与各方志士共举事,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同文学堂也是潮汕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的里程碑。这里还是“东江行政委员会公署办公旧址”,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周恩来曾在此主政东江行政委员会,留下了又一革命伟人的业绩。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