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内地民众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全线崩溃,许多消费者纷纷涌入购买洋品牌奶粉的风潮中,但近日香港政府发出的一道“限奶令”,又给内地消费者采购进口奶粉构筑了新的阻碍,这意味着,更多消费者日后要采购洋品牌奶粉,或只能无奈在内地购买。不过,近年来内地鱼龙混杂的真假洋品牌奶粉市场,也让消费者忧心忡忡。
在内地民众转“恋”洋品牌奶粉风潮背后,让包括施恩(广州)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恩”)等一些内地商家觅得新商机,它们纷纷通过在国外注册商标变身为“洋品牌”,但却被踢爆其奶源实则来自内地。
2010年6月起,施恩控股股东雅士利集团重整旗鼓,宣布百分之百采用主要来自新西兰的进口奶源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随后被爆奶源并非产自新西兰,而是源自山西。施恩奶粉早在2009年曾被爆“涉毒”,染上“三聚氰胺”污名,一时招致“人人喊打”的局面。
然而根据时代周报记者得到的海关数据显示,施恩已三年没有奶粉进出口数据。施恩名下最后一次进关查验要追溯到2009年3月入口的500吨速溶全脂奶粉。
上述的海关数据,似乎无法印证施恩“百分之百进口”的说法。为何会出此矛盾?
施恩一高层人士告诉记者,施恩奶源确实是全部进口,主要来自新西兰恒天然、新莱特等供货商。虽然施恩及雅士利是独立运作的两个品牌,但在采购上可能会由雅士利旗下相同的公司操作。
乳业专家王丁棉向记者表示,奶企进口奶源无法单从海关数据看出问题,这是行业的潜规则。施恩不直接进口,通过委托代理商,或借由雅士利的名义,避开在海关出现账户和数据,可以避开很多麻烦,比如外界的追踪和指责。
表面上,施恩和雅士利分别代表两个高中端的独立品牌,实际上却属于同一个家族企业。这种闭门一家亲的模式,或许让外界对施恩洋身份的“误会”,制造了微妙的机会。
傍外资变身“洋品牌”
记者通过工商局资料查询到,施恩于2002年3月注册为中外合资企业,当时的法人代表是张利钿,公司成立之初由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和美国施恩国际婴幼儿奶粉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5%及25%,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分别为张氏兄弟张利坤和张利钿。
2005年,汕头张氏投资有限公司,法人为张利明从雅士利手中收购了施恩75%的股份。2007年,刚刚成立不久的施恩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收购了美国施恩25%的股份,董事长为杨训生。同年,雅士利和美国施恩又分别收购了汕头张氏手中74%及1%的施恩股份,同时施恩美国向施恩进行了商标授权。
最后,在2009年,美国施恩从施恩新加坡公司重新买回施恩的20%,达到21%的股份。因为美国施恩为雅士利全资控股子公司,自此,雅士利实际控股施恩95%的股份,施恩新加坡则手握5%股权。
眼花缭乱的股权变动,基本上却是张氏家族亲兄弟几人之间变的“戏法”。
当时就有质疑声指,施恩的控股股东,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舒格兰市的施恩国际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是间空壳公司,而施恩的“洋身份”是明显的虚假宣传。施恩董事会为了平息质疑,也已站出来公开发表声明,称施恩的外国身份“纯属误会”。随着洋身份“见光死”,施恩的商业道德同时蒙受不小损伤。
时过境迁,如今美国施恩公司还有人员办公吗?施恩新加坡私人公司法人杨训生跟张氏家族究竟有没有关系?记者曾就这些问题向施恩发出疑问,但未得到施恩的明确解答。
施恩一高管向记者默认,初创时期,施恩确实有以外资身份误导消费者之嫌。然而施恩并非孤例。合生元傍上法国品牌拼命往脸上“贴金”,澳优试图通过收购外国品牌改“洋姓”,纽瑞滋在国外贴牌生产就想以“洋品牌”示人。深圳市品牌学会执行会长李朝曙告诉记者,国内奶粉行业当今有百分之二三十是假洋品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假洋品牌出现。
一线超市难见施恩奶粉
连日以来,记者在永旺、家乐福、好又多等广州各大主流超市调查时发现,施恩的产品几乎绝迹于一线超市的货架。家乐福万国广场店的奶粉导购张小姐向记者表示,自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质量门”之后家乐福便不再上架施恩奶粉了,商场及顾客均对其投不信任票。“现在施恩奶粉在一线城市基本都看不到了。”
施恩内部人士则向记者解释道,施恩产品不只注重在超市铺货,公司也有建立自己的专卖店。施恩公司会考虑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超市渠道的销售,但施恩奶粉绝迹主流超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大超市的进场费实在太高了。
记者查阅雅士利2012年半年报发现,截至2012年6月30日,施恩婴幼儿奶粉的销售额约为3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施恩奶粉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昌及石家庄在内的一线城市销售额仅为312万人民币,同比下降14.3%,而一线城市占整体销售比例仅为10%。
由此看来,施恩奶粉目前在一线城市市场确实吃不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线市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水准及消费水平较高,这与施恩此前在“奶源门”、“马甲门”等风波中品牌形象连遭重创有关。
不仅类似施恩这样的公司曾在漩涡中挣扎,当今整个国内乳业也正处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中。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收复失地,重塑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信誉,是施恩乃至整个行业发展必须直面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