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刘柔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要有一定前瞻性,最好是有能够管十年至二十年的战略。她对当前国人的道德滑坡现象深感忧虑,希望国家高度重视“软实力”培育,改善和提升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
刘柔芬建议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培养新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怀的“大国民”。要勇于学习普世价值,重建道德体系,使全体国民与时俱进,充满自信地成为“地球村”一员,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真正的尊重,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曾说:“考上名牌大学只是一流的考生,并不等于一流的人才。中国的高中教育特别差,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努力把聪明的学生培养成高分的考生。 ”
“这道出了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应试教育。 ”刘柔芬说,应试教育把孩子从未懂事至懂事最宝贵的十多年岁月,都浪费在应试训练中。良好的素质、独立的思辨能力、勇于发问的精神和独自解决困难的能力才是面向当代学生应有的培育。
在她看来,要改变现状就得先改变社会风气,再改变家长的观念及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接着就是课程的改革。只有国家能坚持推行素质教育,社会对教育的取向才能转向正途,应试教育才能退位让贤。
首先,学校要向正确的教育方向改变,要先对老师作全面的再教育及训练。在幼儿园至小学阶段,老师培育学生与人融洽相处、彼此忍让、公平礼貌待人、克己守法等好品格、好素质。在学习上诱导并培养学生好奇、探索、发问、相互讨论与尊重别人的学习态度。从小学高年级至中学时段,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质疑、辩难,学会独立思考,创意思维,尊重他人、尊重学术思想,并有勇于承担,敢于质疑、发问的精神及解决困难的能力;亦使学生有强烈的国家意识、道德感及责任感。
其次,当老师的教学理念清晰后,教学方法也转向以培育学生的素质和诱导、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在课程上作必要的变革。中学的课程除了中、英、数为必修科外,其他学科如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会计等都为选修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选读及报考。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更有兴趣、更专注,成效也将较现时更好。
经过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中国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扭曲现象,尤其是道德滑坡成为当今现实社会最严重的危机之一。刘柔芬表示,年轻一代逐渐丧失传统道德观念,反映中华文化在社会的严重流失。教育关乎国家命途,在时下人们沉迷在拜金主义的大潮中,更应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追寻哲学思想,培养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加强自身的修为,发展和提升人文素养,包括精神境界、道德水准,以及人文水平、能力和人生的智慧。要重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需要国家推动和培植中华文化的根,固本培元,建设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