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媒体人观点 >> 正文

陈雨露:中国的金融存在“脱实向虚”倾向

    来源:21世纪网    作者:     2014-08-27     浏览:

  • 字体:

   5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撰写的《走向核心国家——中国的“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对外发布。报告首次将金融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提出构建中国的“大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在“大金融”战略在中国的实践路径中,陈雨露指出,正如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一样,最近几年以来,大量的事实倾向于表明,中国的金融和产业资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实向虚”倾向。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战略被列为五大路径之一。

   报告发布会上,陈雨露在回答媒体表示,有一种观点认为2013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形势比预期的要差,主要的原因不是产能过剩,而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上升。从第一季度经济运行结果来看,影子银行、地方债务规模在快速地增长,金融系统性风险在上升,已经成为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对影子银行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在政策实践的前沿也存在着和以前不同的对待办法。在我国,主要是指银信合作产品和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正规渠道没有办法解决实体经济的需求造成的。对于影子银行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以“二分法”对待。一方面必须得管,但又不能把它一棍子打死。”陈雨露认为,必须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总理念和总原则出发,金融要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

   “这里的满足应当是实体经济对金融的有效需求。我和地方省金融办座谈的时候,他们反映省长、书记逼得很厉害,认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是政府上项目,银行就得给贷款,你要为我服务好,我需要的钱你就得给。在过去这些年的生产总值和GDP的评价体系,政绩观评价体系下,为了实现9%、10%的快速增长,地方政府就得上项目,就得卖地,然后用这个钱加上金融杠杆的配套来上项目,这些项目也许是效益不太高的,但是它可以带来产值的增长,于是形成一种循环。”但陈雨露认为,“这样产生的金融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不利于整个国家发展效率的提高,因此也不利于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以,这种金融需求就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需求。”

   “所以我们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时必须剔除这些所谓的无效的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陈雨露强调。

   其认为,金融如何更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比如价格的形成机制,即金融市场化形成机制的两率的市场化改革——利率和汇率。利用两率市场化改革,让金融配置资源更加有效,这样影子银行更贴近于资金的需求。

   而关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时间表,陈雨露在报告中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可在2017年之前完成。“实际上我们利率市场化早已在推进,特别是在我们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上,贷款利率波动幅度方面早已经开始,只不过‘影子银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又在倒逼利率市场化尽快地向纵深改革。”陈雨露表示,至于为什么是2017年,一方面是国际经验数据,另一方面是基于和汇率市场化的配合。其认为汇率市场化要在2017—2020年之间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基本上实现可浮动汇率。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