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媒体人观点 >> 正文

叶檀: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废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2014-08-27     浏览:

  • 字体:

  日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报告,建议“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必须保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我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这不是个安全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未来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耕地面积还会下降。严重的问题是,污染与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产品[-4.69%资金研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据《国土资源报》报道,我国粮食九连增的起始年2003年,国产粮食4.3亿吨,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34公斤,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到了2011年,国产粮食达到历史最高峰5.7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24公斤,当年净进口粮食6390.3万吨,人均粮食消费量已突破471公斤(世界粮农组织认为人均400公斤即可满足营养均衡)。从2003年到2011年,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1.24倍。

  我国粮食自给率降低。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的研究,2012年的粮食进口数量创历史新高。如果把大豆算在粮食里面,进口的粮食突破了7000万吨。去年进口大豆5838万吨,和往年相差不大,主要引起关注的是谷物和谷物粉,进口接近1400万吨。大米首次进口200多万吨。我们国家整个稻谷的产量接近2亿吨,进口大米和国产大米相比连2%都不到,比重很低,却是个重要信号。

  仰仗全球来供给中国粮食,意味着中国需要掌握两大武器,一是掌握粮食金融主导权,使中国进口粮食没有价格长期上涨甚至爆仓的隐患。二是远洋运输安全,有充足的仓储设施以及便利的物流。

  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美国的干旱、南美的大雨、俄罗斯的森林大火都会影响当年粮食价格,去年由于干旱、美国粮食库存下降,导致全球粮食进口成本一度逼近历史高位。全球粮食价格还取决于国际期货投资者的操作,这两年农产品期货价格剧烈波动,我国为了稳定粮价,中粮等公司在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常常成为死空头,同时,由中储粮进行国库收储,以稳定国内农产品价格。

  让中储粮与中粮在国际期货市场抑制国际投资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别的不说,就说我国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升——2010年粮食生产成本与2003年相比已平均上浮83%,2010年,全国小麦、稻谷、玉米的生产成本分别达到766.63元/亩、618.63元/亩、632.59元/亩——大量进口粮食,国内大豆种植者刀枪入库、缴械投降,一旦美国大豆主产区出现问题,一旦全球范围内价格上升,中国该何去何从?如果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产品出现“中国大豆现象”,中国的农业又如何保持基本稳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城市根本不需要圈占那么多地。现在开发的土地使用效率极低。公开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在1200万亩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计划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左右,缺口达50%以上。2012年各地申请建设用地面积高达1800万亩,与实际下达计划指标相比,供需缺口在2/3左右。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原所长陆大道认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均综合用地已超过120平方米,对照国际上的大都市,东京人均综合用地仅78平方米,香港才37平方米。”中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的数据可以反证这一点:“从1980年到2005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急剧扩张的时期,经济每增长1%,会占用农地30万亩左右。与日本的快速发展时期相比较,我国GDP每增长1%,对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大城市扩张倒也罢了,人气不足的中小城市也大举扩张,属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需要改革土地制度,但确保农业与农产品的安全是基础,提高农田质量、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是重中之重。毁坏良田是愚蠢的行为,既不是市场化、也不是保护农民利益,对于未来的国家安全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