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自然而然的发展进程,主要由市场主导,但政府也不是无所作为。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两只手的作用。但要防政府变成“闲不住的手”而过度主导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结果,应该“瓜熟蒂落”,不能“强行引产。”在6月20日的“重新审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财经智库沙龙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对本报记者说。
在辜胜阻看来,如果说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中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是经济的1.0版,从1992年到十八大是经济的2.0版,那么未来的十年,可以讲是打造中国经济3.0版的非常重要的时期。
而城镇化能不能真可持续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3.0版的关键。
辜胜阻认为,城镇化的关键是配套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辜胜阻分析,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是放任式的模式,完全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二是政府主导式的模式,三是政府引导式的模式。放任式的模式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主导式模式也会引起政府失灵。放任式城镇化道路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但无法避免大城市人口膨胀、公共服务失衡、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路径,比较看重对社会利益的调节,但是可能出现地方政府盲目城镇化的问题。
“现在城镇化最大的‘欠账’是在人的城镇化问题上,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城镇内部二元结构严重失衡,还有环境污染,这都是放任式的城镇化所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辜胜阻说。因此,辜胜阻认为,发展新型城镇化,政府不能越位,但是也不能缺位。
“新型城镇化需要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两手配合,但要防政府成‘闲不住的手’而过度干预,把好经念歪。”辜胜阻说。
辜胜阻认为,发展新型城镇化,要防止因为政府失灵而可能出现的五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避免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的“拉美化陷阱”;二是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避免地方一哄而起搞大跃进,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和规模扩张,陷入“速度至上陷阱”;三是城镇化的“房地产化”,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避免过高地价推高房价、陷入“卖地财政陷阱”;四是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消灭村庄,迫使农民“被上楼”、农村被城镇化,陷入“掠夺式发展陷阱”;五是特大都市“大城市病”,避免重物的城镇化而轻人的城镇化,陷高楼林立而居民幸福感下降、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粗放开发陷阱。
城镇化改革应围绕五要素:人、业、钱、地、房
对于城镇化如何改革,辜胜阻认为,城镇化应该围绕五个要素进行改革:人、业、钱、地、房。
所谓“人”,是指城镇化要重视和推进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物的城镇化。
“过去城镇化往往是见物不见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靠房地产开发造城,‘造城’导致城市楼房化,就是城镇化。”辜胜阻说。
统计表明,过去30年,城市面积扩大了9.2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加了2.58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增加1.78倍。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6%,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5.2%。
“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辜胜阻称之为“半城镇化”现象,这与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背离的。
辜胜阻建议,中国要走二元城镇化道路,两条腿走路:通过依托大都市发展城市群,实现城市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做大县城,把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的县城建成有吸引力中小城市,走农村城镇化之路,实现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
所谓“业”是指城市产业支撑及居民稳定就业。在辜胜阻看来,城市要有产业支撑,居民要有稳定的就业,要防止出现“拉美化现象”,要让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融得进、可创业、能就业。
因此,辜胜阻建议,要通过大规模减税减费、改革金融体制等措施,帮助小微企业缓解成本高、融资难、利润薄、转型艰的问题,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其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的作用。构建进城人口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扶持体系,提高进城人口的就业水平。
所谓“钱”,是指多元分担改革成本+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辜胜阻建议,要建立多元化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和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解决城镇化钱从何处来的问题。一方面,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渠道分担市民化的改革成本;另一方面,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
辜胜阻举例,像东莞这个地方,80%是外来人口,要靠东莞自己来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非常艰难的,所以迫切需要构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成本分担机制。
所谓“地”,是指推进土地确权流转、集约使用。辜胜阻建议,要坚持农民受益最大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完善土地“确权、流转、征用”等一系列环节,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赋能工作,完善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的流转或退出机制,控制征地规模和提高用地集约度。
在辜胜阻看来,成都市现在允许农民带地进城,使得农民能够离土离乡不离产权(土地),就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所谓“房”,是指多渠道住房供给。主要包括政府的保障房、企业盖房、当地农民盖出租房、社会上的出租房、二手房和三手房等。
“我们的城镇化不能有两个‘老鼠洞’。”辜胜阻引用了厉以宁教授的说法:一个老鼠洞是指农民在村里的老房子,因为进城打工而闲置,成了老鼠窝;而另一个老鼠洞则是农民进城打工后,因为收入不高只能住在地下室或条件较差的出租房里,也是老鼠出没的地方。
“总之,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六大转型: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从基本公共服务二元向居民待遇一体化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从粗放式高物耗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低碳绿色发展方式转变,要从单纯‘做大’城市规模向‘做好’城市群、‘做多’中小城市转变,要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不协调向‘同步’转变。”辜胜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