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8009亿元,同比增长7.6%。虽然这个数据看上去还可以,但已显现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此前,有学者称中国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会大幅下降时,提到的是“人口红利”的消失。(7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2012年,中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因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而减速,“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10.5%。预计“十二五”时期将降至7.19%,“十三五”时期更将减为6.08%。
这种观点也许说对了一部分,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呢?
一方面是“制度红利”的消失。30多年前,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红利”,曾创造多年年均10%的增长速度,令世界为之惊叹。但近年来,在一些亟待深化改革的领域内,改革进展迟缓,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下降。
另一方面是“全球化红利”的消失。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助推器之一。大量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在完全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递减。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战、汇率战此起彼伏,中国的外贸环境不断恶化。
一个显著的例证是,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已大打折扣。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投资、消费、净出口对国内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3.9%、45.2%和0.9%。其中,净出口明显疲软,引擎失灵。此前海关数据显示,进出口从5月起明显回落,6月进出口更是出现了17个月来的首次“双降”,出口增速创下44个月以来的新低。
其实,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增长之后,这样的经济增速转型期必然会到来。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践和历史经验看,没有哪一个发达国家的经济高增长可以持续50年或者70年。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非越快越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国内资源的约束。
许多资源的使用已超出经济增长的极限,因而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2012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6.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56.4%。换句话说,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资源允许的限度,就会出现经济过热和价格水平的急剧上升,结果只能是滋生产能过剩,经济也必然会因大起而出现大落。
因此,我们不能把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仅仅怪罪于“人口红利”消失。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当然,一些习惯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人也许会觉得中国经济将因此而倒退。但需要认识到的是,为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经济增长上做出短期的牺牲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