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这是高层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两次就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作出部署。早在今年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融“国十条”),就将资产证券化的常规化发展推到了台前。
信贷资产证券化一举多得
所谓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国务院近期频繁出台政策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进一步扩大,显然意在盘活货币信贷存量,使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用央行发言人的话说,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利于调整信贷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核心资本,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促进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有利于丰富市场投资产品,满足投资者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需求。
其实,资产证券化是国内金融创新中的老问题,从2005年试点起步,资产证券化已经走过了将近8年的探索之路。随着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市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呼声此起彼伏。而央行就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银监会人士日前也表示,银监会正筹备新一轮资产证券化(ABS)试点,规模约2000亿。近期银监会举行的监管层内部联席会议,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进行了部署。会上,两点被明确强调:一是出表,这不仅是出银行资产负债表,还包括出银行体系,进入交易所,以扩大投资者渠道;二是关注资产包质量,为便于监管,集中统一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中债登)托管登记。之后,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明确提出盘活存量,加速信贷资产证券化,并要求中债登做好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关登记托管准备工作。这意味着,一直悬而未决的“托管登记”之争落下帷幕,“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将迎来大幅加速。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各级政府都在想方设法“稳增长”,在中央政府不太可能开闸放水的背景下,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源的作用相信没有人会质疑。此次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扩大,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创新再迈出重要一步。
信贷资产证券化窗口的再次打开,无疑让银行业界看到了解决再融资难题的曙光。据统计,截至2013年二季度,人民币债券托管量超过25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高达68.08万亿元。
如果银行把可能出问题的贷款打折出售,将流通性普遍较差的信贷资产转化为具有良好流通性的证券,既可以减轻自身的资产质量压力,达到盘活存量的目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金融风险;也可以给外围投资者特别是资产管理公司参与资产处置的机会;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再融资、补充资本金、增加流动性,减轻对资本市场的融资依赖。
市场普遍认为,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化解当前国内企业面临的债务压力。而对从业机构来讲,也将成为重要的新增长点。日前,某大型券商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最适宜证券化的信贷资产是:信用类贷款、保证类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汽车贷款的资产包。
综合考虑现在存量信贷规模及银行的出表需求,经测算,可操作、有现实动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约2万亿元。当然,这是最保守的估算,尚未考虑新增信贷因素、放大信用贷证券化帮助抵押贷也部分出表的因素。如果考虑到高信用等级的省级、副省级下属公共事业企业(污水处理、高速公路为主)可能产生的证券化规模5000亿元左右,以及近年来国内兴起的BT模式可能产生的证券化规模亦在5000亿左右,三者合计共3万亿。如果开局良好,政策从“试行”向“常规化”开放,允许发行模式创新,资产证券化将迅速成为今明两年的业务爆发点。
收益与风险不匹配存在先天不足
客观而言,资产证券化的重启有很多积极意义,也是大势所趋。但是,战略性的决策对解决眼前的问题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从之前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可以看出,一级市场反应冷淡,二级市场流动性差,仍是困扰这些金融创新的主要瓶颈。
从历史经验看,固定收益市场的发展往往需要以利率市场化为前提,在此过程中,企业与金融机构为了对冲市场利率的波动,衍生出对各种金融工具的需求。但在目前,新一轮利率市场化刚刚破冰,市场以间接金融为主的融资方式短期内还很难改变,投融资双方对金融创新的人才、技术以及资源储备都十分单薄,即使决策层有心推动,在五到十年内,恐怕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更何况,在后次贷危机时代,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与监管技术的进步相协调,避免重蹈美国金融自由化的覆辙。
值得注意的是,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也使得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以及其他类似金融创新)存在着先天不足。近年来,银行信贷投放比较激进,在宏观经济减速时,不良贷款与不良率呈双升趋势,信贷资产质量本身压力很大。在此背景下,银行试水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有“甩包袱”的心理,更难引起市场的兴趣。从前两轮资产证券化试点,以及此前的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支持票据等金融创新的结果看,这些风险资产仍然在银行体系内打转转,体现为银行间相互持有,无法起到缓释风险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汲取前几次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并且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镜子,严防金融风险的爆发。从某种程度上说,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若想对实体经济形成有效支持,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比如:利率的形成由市场主导,金融脱媒,企业与金融机构存在大量对各种金融工具的需求;相关部门的监管水平允许市场进行活跃的金融创新;固定收益市场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不再像现在这般,市场割裂,品种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活跃,可以动员足够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相关市场之中,分享收益,分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