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逐步揭开面纱。其中,出口数据几近零增长引发担忧,但在笔者看来,这主要受到中秋、春节假期工作日减少的影响,经季节性调整后,出口仍保持上升态势;通胀达到3.1%,创下了7月以来的新高。除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以外,居住价格上涨也是推动非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这显示虽然通过早前稳增长政策带动三季度经济出现反弹,但实际上,房地产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房地产量价齐升警示房地产风险有所加大,而这也或将引发决策层针对房地产政策,例如房产税的推出步伐。
具体来看,9月CPI同比上涨3.1%,高于8月的2.6%,主要受到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9月食品价格同比增长6.1%,是去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鲜蛋、鲜菜、鲜果和猪肉价格涨幅较大,环比分别上涨7.9%、6.7%、5.4%和2.2%。除此之外,非食品价格也有所回升小幅,同比上涨至1.6%。其中,居住价格同比上涨2.6%,是推高通胀的第二推手。PPI通缩继续收窄,环比上涨0.2%,同比增长-1.3%,反映出在市场需求企稳之下,当期宏观经济继续回升。
外贸方面,9月出口同比上涨仅为0.3%,低于笔者与市场预期。但在笔者看来,出口下滑主要归因于9月假期调整导致的工作天数减少,经季节性调整后,9月出口增速仍保持同比5.3%的增速,延续了海外经济转好对中国出口的利好效应。但是,考虑到去年四季度资本流入迹象明显,资本流入部分通过贸易形式掩盖,导致今年四季度的基数效应较高,出口同比增长数据可能未必强劲。此外,9月进口同比增长7.4%,符合预期,反映了国内经济向好的趋势。
展望18日即将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在外需复苏与国内稳增长作用下,三季度中国经济已经能够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阶段,预计三季度GDP或为7.7%。但是,乐观的经济数据背后也应保持一定的警惕,在笔者看来,以下几个宏观经济风险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海外经济与政策的不确定性。美国量化放松推迟退出反应美国经济走势弱于预期、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以及面临债务困境的事实。而QE缺乏清晰退出路径,也会加大资金流向的变化,并对国内出口、外汇储备以及货币政策操作造成困难。
第二,当前信贷有所回升,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然很高。可以看到,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870亿元,超出市场预期,流动性比较充裕。而另一方面,当前企业融资成本却仍然较高,实际利率或超过9%。而国家统计局PMI调研的情况显示,9月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高达41%,需要引起关注。
第三,房地产市场表现突出,而制造业复苏有限。当前房价仍在不断攀高,统计局公布的8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城市,无论新房还是旧房,其环比和同比总体上仍在上涨。而制造业方面,受制于产能过剩化解缓慢,社会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意愿不强,当前实体经济恢复是否稳健?
第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警惕。当前审计署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债务审计,相信结果不久将会公布于众。但是,由于近两年地方政府到期债务占比较高,地方政府的还贷压力仍然较大,不得不通过借新还旧维持运作,进而加大了影子银行规模与金融市场风险。
总之,数据显示,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能够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阶段,复苏态势渐趋稳定。但由于海外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且国内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提醒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火爆,量价齐升警示房地产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也加大了四季度决策层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推出步伐。当然,受到通胀与房价的双重压力之下,笔者预计今年年底之前降息与降准的可能性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