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浦江创新论坛”于10月26日-27日在上海召开。上图为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图片来源:新浪财经梁斌摄)
新浪财经讯“2013浦江创新论坛”于10月26日-27日在上海召开。上图为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万钢:尊敬的徐冠华主席,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很高兴第六次来到浦江创新论坛,在我的家乡,我们共同来探讨国家科技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情况。特别是各位到场的专家们,在历次论坛上的讨论对我们的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为国家制定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六次浦江创新论坛当中,有两次专题涉及到创新驱动战略,我想今天就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谈两点我的观点和想法,也向大家报告一下中国科技和创新的发展的现状。
第一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年3月份中国进行了两会,选举了新一代的领导人,颁布了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设想和规划,我想先回顾一下这个创新驱动战略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认真地分析了近几年来全世界经济发展、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全世界的和平发展正在呼吁着新科技的革命和产业的变革,因此强大的需求拉动,世界人口已经达到了70亿,对资源、能源、粮食、环境、健康等巨大的需求,应对气侯变化的挑战,是牵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动力。
第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上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挑战,各国经历了这场危机以后,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结构调整,首先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这是各国的共识,我有幸在过去的多年和在座的各位,尤其是来自于海外的主管科技发展的部长们,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这是我们的一个共识,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所发展。
第三,是科技自身发展的推动,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各国在各领域研发当中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特别是交叉学科的领域,已经产生出许多革命性的成果,催生出新的产业迅速壮大,也就是说全球的产业变革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大因素。新的科技应用和产业化,将会加大产业变革,回顾历史上我们多次经历的重大的产业变革,我们可以看到,当一场产业变革来临的时候,首先它有新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第二它要有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第三,它要形成大量的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的岗位,才能推动结构的调整。第四,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式要发生重大的变化,并且会产生重大的效益。第五社会生产的生活方式要有所重要的改革。
我这里列举几个重要的方面,比如说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就在带动着各个领域的发展,我们知道信息科学半导体理论、软件科学、集成电路等等催生网络技术、芯片设计信息专项,带动着制造业的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公共管理、电子商务、卫生健康等众多领域,在经历过去5、6年当中我们看到新技术的产生,比如移动互联、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的出现,它在原有的信息化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很多新的因素,我这里单讲一个网络购物,中国的网络购物已经超过了1300亿,并且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由此发生了改变,尤其年轻人现在的采购都在网上进行,对商业结构的影响产生巨大的冲击,我们熟悉的商店正在逐步变为体验店,物流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都会对未来造成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一方面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
我们从1986年863计划,聚焦于几个重要的关键领域,其中就有超级计算机,我们从86年开始到2010年通过了五个台阶,研发了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通过超前部署、有序竞争、稳定支持、动态研究和应用结合,所有的计算机安装在全国为大家服务,今年世界首台5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歌2号正式成为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它告诉我们迎接产业变革,迎接发展是需要超前部署和潜心努力准备的。也在信息领域当中,我们在无线通信领域当中,我们研制了TD-LTE的国际标准,在几十个城市当中进行了示范运营,今年有望开始商业化运营,我们IPV6在各个高校推广,将于明年向全社会推广,超级计算机列入整个行业,我们预测,在信息领域相关产业,比如说互联网网络购物、数字文化媒体、智能交通、工业和农业互联网应用,将来到2020年会对中国产生超10万亿的新增产值,为我们未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二个领域就是从生命科学成长起来的生物技术,在多个领域生物医药、生物环保、生物能源领域等应用,我们开启了个性化治疗,组织工程等崭新研究,在生物领域分子转基因、细胞工程相结合推动高效的优质农业新品种产业发展,在生物能源有效缓解了能源转切压力,促进能源转型,我们从2010年开始,部署农村牲畜排放物集中生物沼气,现在每年提供150亿立方的天然气的使用,在生物技术在治理环境,改善生态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在生物制造领域,生物催化等工艺,以特有的高效率、低能耗、环境友好的特点应用于化工、材料、制药、食品、饲料以及造纸众多领域,在这个领域当中,我们在超级杂交稻,在传染病预防的技术平台,在新药创始方面和在水污染处理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中国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是中国生物技术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奠定基础,几十年来我们持续投入,是在整个领域赶上了前进的步伐。
新能源也是中国长期致力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这里主要是水电,但是风电、太阳能的规模现在也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太阳能方面,我们现在重点是风光处输互补和屋顶电站和大型电站,在风力发电方面现在的重点是5000瓦以上的海上风电发电项目,尤其在北京附近的张北,我们完成了风光处输的试验电站,其中包括了800兆瓦的风电,800兆瓦的储电和400兆瓦的光伏发电,使他们互补,形成稳定的供电体系。
在电动汽车方面,我们在25个城市进行了示范应用,目前已经有68000多辆电动汽车行驶在各个城市,到目前已经有60000多辆电动汽车行驶,其中一半是各类电动的公共交通,在智能制造领域,3D打印,特别是高合金,贵重的高端的装备的制造,充分应用了3D打印,得到了很好的成果。应该说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既是形势、引导,也是形势所迫,我们的应该总量已经到世界第二位,科技实力已经发展了大台阶,但是发展中不协调、不突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人口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是越来越少,科技人才越来越多,我们必将及时转入创新驱动轨道,这些年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创新基础不够牢固,创新的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领域差距没有缩小,还有扩大的趋势,更重要的中国用过去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历史上上百年的历程,当前推动的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发达国家中都是中国上百年过程当中逐步的实现的。而我们需要在今后的2、30年当中,要争取同步式的实现,这就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更加精心的策划,更加细心的调整,更加稳步的推进,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里最关键的是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和我们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交汇,也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而面向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变革,将是我们最难掌控,但又必须面对不确定的因素之一,这个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增加忧患意识,紧紧抓好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更不能懈怠。
我想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的部署,抓住机遇、推进改革来迎接即将到来的产业变革,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件重大战略,9月30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在北京中关村(6.08,-0.16,-2.56%)进行了集体的政治学习,他们认真的考察了各领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高端制造、信息领域、生物技术、以及新能源等领域当中的创新成果,和专家们促膝交谈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的讲话,讲话中他提出了一件事情,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就我们国家当前科技创新的总体趋势来说,我们2012年全社会的研发支出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占GDP的1.98,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了74%,2012年全员投入研发人员总量320人员,占世界首位,国际论文发表数量在世界第二,去年达到第五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年增长62.2%,合同技术技术转移的量达到6437亿,较上年增长了35%,全国高技术产业突破了10万亿,总产值居世界第二,出口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们国家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发展率上升到2011年52.7%,我们国家取得成效,我们的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是我们面临着推进科技体制机制上面的制约,推进科技改革和创新,本身还存在着制约,首先科技与经济没有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在规划、政策方面协调不够,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没有牢固的形成。我们的产学研结合还有结合不紧。
科技创新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第三是科技资源分配封闭重复低效的问题比较突出,统筹协调和开放共享比较薄弱。
第四是科技项目和经费使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存在着多投部署、重复支持、相互封闭、重立项、轻管理的一些现象。
第五是我们的创新政策还不健全,我们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充分地发挥。
为此,我们近些年来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的试点,这次中央高层集体学习的中关村,就是我们在过去五年中进行改革的重要试点,中关村在持续发展发挥市场配置以及资源基础性作用,促进政府、企业、学校、研究院所和用户的协同创新方面,作出了很好的经验,持续打破过去的机制体制的束缚,不断地释放创新创业的合力,中关村有一个由国家10多个部委的成员和北京市相关部委共同组成的部级和地方组成的创新平台,共同就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逐一细细解决,我们持续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创业生态,培养着创业家、企业家的精神,培养着创新的文化,这里面大家可能创新工厂、创新咖啡获得收益,中关村资料当中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创新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关村去年的总收入达到了25000亿,是北京市GDP的25%。
第二中关村创新的效率越来越高,两个典型的企业联想,从1984年起步到100亿销售额,1998年用了15年时间,还有一个企业叫小米手机[微博],这个企业从起步2010年达到100亿的销售额用了3年时间,这就是创新的效率,同时中关村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关村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459亿,占全国的35%以上,其中有80%输送到北京以外的地区。中关村有224家上市公司的收入达到1.33万亿元,其中有四分之三是在全国各地实现的,中关村已经和全国40个地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样,我们在上海张江也建立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它集聚了全国40%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占有全国三分之一集成电路产值,覆盖了新药创制各个环节生物机构,生物医药机构达到400多家。2012年上海张江的总收入达到1.88亿元,同时对长三角的发展起到带领作用。它诞生了一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创造发明奖的奖项。2012年企业科研研发的支出达到328亿元。
武汉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它也有自己聚焦了特点,就是光谷,2012年光谷光缆占有国内市场66%,光器件占有率60%,它的总收入达到5000多亿元,技术成交突破了1000亿元,专利申请量增速占50%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增速是非常快,从一些试点经验当中,按照中央政府确定的步骤,我们将以下五个方面重点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第一着力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第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三着力完善人才发展的机制。
第四着力营造浪费的政策环境。
第五着力扩大科技的开放与合作。
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最重要的是让市场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力量,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战略高技术和公益性事业的投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支撑、服务和长远的引导。我们要培育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我们要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发挥好中小企业,它本身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动当中,应对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的优势,通过市场来筛选和培育发展新兴的产业。我们要形成一个跨部门创新投入的信息体系,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与我们国家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大规模的投入形式不相适应,对企业创新所要求的方法不相适应,以科研人员发挥他创造力、发挥他们创新创业的能力不相适应。因此,加强科研单位的法人责任,形成一个管理部门法人单位、科技人员齐抓共管的科技投入和管理体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我们要建设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加强知识和技术的交流,防止科技资源的重复投入。目前科技人员对于科研投入是不是要重复部署,有不同建议。我在这里借此机会和谈谈我们的看法。首先在基础研究领域,通过多支团队探索共同的目标是必要的,不是重复的部署。
第二在应用技术领域,通过不同的技术路径来探索发展,也同样是必要的,比如说光一个光伏发电就有单晶体、多晶以及多交叉学科,不是重复,我们搞汽车开发的,做完了整车的研究,做完整车的测试,还对零部件,对总成,进行分项测试,这也不是重复。那么我们反对什么样的重复?由于我们现在已经是有一个多部门、多层次、多地方和多主体的投入体制,就有不同的面向未来的投入的这种机制,我们反对同一个研究团队,拿着同一个研究的项目在同一个研发阶段当中,向不同科技计划和不同部门申请,这个我们是不同意的。我们对于这种就要构建一个能够信息互通的体系进行查重,查重的目标也不是为了取消,而是寻找最合适的项目来对它进行支持,同时加强监管。这是对国家财政负责的态度,最重要的还是把投入的信息向社会公布,引起专家们企业的关注,由全社会来监督我们,不要形成这种不必要的重复。
国家的科技报告制度有利于形成的科技成果,专家们互相之间的沟通教育,在座的几位部长们都曾经和我们交流过,这方面有很多国家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也是防止科技资源多投重复部署。我们要着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技术联盟,要加快企业牵头的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完善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加强系统的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发挥创新联盟在制定技术标准、专利共享和技术成果转化的作用,我们要加快培育创新性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据测、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换主体作用,要围绕着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使龙头企业带领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我们要构建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我们在各个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当中已经投入建立很多科研设施,这些设施能够向社会开放就要开放共享,同时我们要对开放共享的所付出的努力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我们支持各地在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当中,建设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我们要培育科技的中介服务机构,我们要完善人才发展的机制,要统筹各类创新人才的发展和完善人的激励制度,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强高水平的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人才培养,我们要完善创新人才薪酬制度和分配激励的制度,完善评价标准,改变片面将论文项目、经费、专利与科技人员评价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我们要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47.110,0.71,1.53%)的建设,我们强调保证学术自由,要完善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要健全科研诚信制度,加强诚信自律和监管,要净化学术风气,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创新文化。
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的试验经验,要形成普惠的政策向全国来推广。我们正在加快修订科技成果转换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完善所得税优惠,创新产品和期权、股权激励政策、奖励和收益分配,这里在座的国家很的都有很好的经验,我们也希望能够经常交流学习,我们要加大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力度,在信贷、租赁、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等方面,形成共推的推进的局面,新的政策,我们要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的战略,建立维权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我们要加强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技术中介的服务体系,我们要着力扩大科技开放与合作,从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竞争的视野来进行产业创新的布局,组织世界科技发展的产业和产业变革的态势分析,强化技术前瞻和关键技术的选择,跟踪技术路线的走向,我们要加强政府科技合作,与创新政策的对话,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大局继续做好中美、中欧创新对话,中俄的创新合作,推进中菲,中国东盟合作计划,我们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我们积极参与与推动国家大科学工程,积极的鼓励我国科学家到国际学术组织去工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合作,将外资的研发机构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鼓励我国的科学家到国际组织去任职,支持企业的全球配置科技资源。
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做好它的顶层设计,下一步我们将抓好创新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之间的衔接协调,抓好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和资源统筹协调,三是要抓好科技对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实实在在的支撑。
四是要抓好科技战略储备,培养人才队伍。
五是抓好环境扩大科技创新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同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是我们全社会共同行动,让我们抓住机遇,共同努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早进入创新性国家的行列,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