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今年10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达到51.4%,较上月增长0.3个百分点,创下18个月来的新高。在这同时,汇丰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PMI终值也达到50.9%,创下7个月来的新高。国家统计局和汇丰公布的PMI数值虽然略有差异,但在中国已成为公认的官方和民间两个各有价值的统计版本,而从近几个月来的表现看,它们已经出现了一致的上升趋向,显示出今年上半年一度陷入低谷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出困境,开始了复苏的趋势。
制造业PMI是一个宏观经济先行指标,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这个分界点被称为“荣枯线”,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正在扩张。在前两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统计,曾经长期跌落于“荣枯线”之下,这也与当时经济增速下降的格局相吻合。在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以后,中国经济终于见出了曙光。在10月份的官方PMI指数中,生产回升的贡献最为重要,同9月份相比,生产指数、采购量、原材料库存和从业人员指数都有上升,其中生产指数录得54.4%,比9月上升1.5个百分点,这是连续第四个月录得的回升纪录,也是去年5月以来的最高点。因此,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全年GDP7.5%的增长目标是能够保证的。
但是,虽然从总体上看10月份PMI指数的表现可以让人乐观,但另外一些分类指数却仍然暴露了中国经济结构所存在的不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官方PMI指数中,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指数继续表现出分野,大型企业PMI指数达到52.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0.2%,这是最近5个月以来首次回升至临界点上。而小型企业PMI指数只是48.5%,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这已是连续19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这说明,最近几个月出现的PMI指数回升是由以央企为主要力量的大型企业的回升来作为支撑的,而更多数量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则仍然没有走出困境。汇丰的民间PMI指数版本之所以长期低于官方的PMI版本,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它的采样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PMI指数低于大型企业PMI指数,直观地说明了中小企业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中仍然处于“边角料”地位,无法与央企之类的大型企业一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大中小企业之间出现的这种不同状况,证明了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不均衡状况继续存在。中小型企业就个体来说虽然微不足道,无法与大型企业等量齐观,但是它们遍布于基层,已经成为支持基层就业和维护底层社会日常运行的重要力量,它们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与政府长期以来将经济政策过度倾斜于大型企业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有直接关系。近几年来,尽管中央政府持续出台政策,扩展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但从中小企业PMI指数仍然与“荣枯线”有较大距离这一点来看,有关政策显然还未收到效果。而中小企业的PMI指数得不到拉升,证明目前的经济复苏,其基础也是不够稳固的。
很显然,10月份PMI指数的上升,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大型企业的增长固然重要,但“一花独放不是春”,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更需要依靠来自底层的经济因素持续地保持活力,而要达成这个目标,还需要持续地推进改革,更深入地展开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对国有企业的体制进行深层次改革,打破国企在很多领域垄断市场的格局,另一方面,政府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民营资本,并且主动化解民营企业进入某些投资领域所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让民营资本能够与国有资本充分地展开市场博弈。只有最底层的经济因素有了充分发展的动力,中国经济才能在未来迎接各种挑战,在顺利转型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和健康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