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个字来形容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用四个字来形容:深化改革;用六个字来形容的话则是:全面深化改革。
这就是我们对三中全会的印象和评价。
中国的“语言”有很多种,有的是官方语言,有的是民间语言,有的是书面语言,有的是口头语言,三中全会的公报无疑是官方语言中的最高规格,立意高屋建瓴,表达言简意赅,如何转换成投资者能理解的民间语言是需要翻译的,否则就搞不懂其中的细微区别和背后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公报发表后的晚上有那么多券商都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仅仅从第二天股市的走势看,他们的理解未必就是到位的。
其实,即便以西方语义学的统计来看,三中全会的公报也是相当的亮丽,全文提到改革之处有59次,提到制度有44次,提到发展有37次,提到党有32次,提到社会有29次,提到社会主义有28次,提到人民有23次,提到市场有22次,提到政治有15次,提到民主13次,提到政府有12次,提到创新有11次,提到公平有11次。
但是,正如此前的“水皮杂谈”提到的,股市未必会出现飙升,郑新立的预言“回应预期,喜出望外,活力大增”均成立,唯有“股市飙升”另当别论。事实上,第二天上证指数一如既往地给脸不要脸,不仅没有上涨,而且大跌1.83%,深成指则大跌2.03%,中小板大跌1.73%,创业板下跌1.32%,平时呈跷跷板现象的主板和创业板双双大跌,原因也如此前的分析,一是现在流通市值已达19万亿,远超6124点时的8万亿,盘大力沉;二是货币政策有重新趋紧迹象;三是三中全会的精神要落实到执行层面再转化成投资机会需要时间。如果想让股市大涨,要么大批增量资金入场,要么撬动大盘蓝筹拉升指数。
但是,好饭不怕晚。
从三中全会的公报措辞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节点是2020年。显而易见,新班子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一方面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方面中央集权充满自信。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一段话的亮点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管是宏观调控也好,还是国进民退也好,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在过去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强,市场主体的意义处于被动的弱势状态,政府有形的手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场无形的手在企业的怀里摸来摸去,临时性的调控变成了长期的干预,加剧了市场波动的刚性和幅度,宏观调控一旦变成制度安排和计划经济就没有两样。
谈到企业,中国特色就是区分国有和民营。全会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长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段话的新意在于两个“都是”,两个“都是”意味着不分上下、轻重贵贱,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历史也是现实,所以所谓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并不可能全面铺开,但是非公经济地位提高带来的更多的是活力和创造力,是中国经济的增量希望,未来没有理由不看好。
当然,政府调控方式的调整,恢复市场主体的地位,并非改革的全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那么,这样的全国统一市场如何建立,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实践又如何公平?公报中另有一段话大家不可不察,“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听话听音,“独立”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非同一般,如果出现体制性调整的话,那么,大家也就能理解什么叫作国家治理体制的现代化了,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不说大家也知道。
改革不是革命,但是难度大于革命,尤其是今天的改革其实就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谁没有利益?既得利益者又如何心甘情愿?讨价还价、说三道四、脑力激荡可以,但是皆大欢喜又四平八稳的共识不存在,“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强势的集权一定程度上是推进改革的前提和保证,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2020年的希望之光出现在2013年。
我们坚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