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潮帮的妈祖信仰

    来源:潮人在线    作者:王博    2014-08-22     浏览:

  • 字体: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妈祖祭典与黄帝祭典、孔子祭典并称中华三大祭典。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信俗文化已经超越了地域范围和族群范围,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又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奇葩。妈祖信俗在潮汕人民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深刻影响了潮汕文化,成为漂游四海的华侨思念祖国家乡的精神之根,也是维系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共同文化符号。汕头作为因侨而立的商业城市,妈祖信俗源远流长,积淀沉厚。

     2013年4月25日,汕头市举办了“扬妈祖文化,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首届妈祖文化节。“未有汕头埠,先有老妈宫”这句民间俗语形象地描绘出妈祖文化在潮汕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那么,潮汕商人的妈祖信仰究竟缘起何处呢?

     潮汕的妈祖崇拜

     妈祖是潮汕最常见的民间宗教信仰的一种。妈祖信仰起源于北宋。

     据说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福建莆田林家生了个女孩。这个女孩子的一生,充满灵异。母亲坐月子,她一声不哭,父母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做“默娘”。默娘自幼聪颖,8岁读书,10岁开始诵经礼佛,13岁跟着老道士玄通学法。16岁,与同伴闲游,偶然临井照妆,井中有神人授铜符一双。从此法力日见玄通。有“机上救亲”、“化草救商”、“挂席泛槎”、“铁马渡江”、 “龙王来朝”、“祷雨济民”、“灵符回生”、“奉旨锁龙”、“断桥观风”等驱邪救世的神异行为。还用法力降伏顺风耳、千里眼、晏公和高里鬼,让它们去邪归正,成为自己的助手。宋雍熙四年(987) 九月重阳,白日飞升成神。默娘死后,莆田人相信她有超凡的力量,帮助他们解灾脱难,于是为她建庙,岁时祭祀,尊称妈祖。(丘人龙:《天妃显圣录》)

     妈祖崇拜很快传播开去,在中国南北沿海还有海外华人移居地被广泛信奉。

     潮汕妈祖崇拜的起源很早。据《东里志》说,宋代南澳岛上已经有由番舶建造的妈祖庙。番舶是指从事海外贸易的外国或者中国的商船。南澳地处宋代著名的外贸港口泉州往广州航线的中点,岛上有井泉可以补充食用水,因而多有番舶寄碇。建庙祭祀妈祖的信众,就是那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明万历四年(1576),南澳副总兵晏继芳把这座妈祖庙移建到海边。

     元明以后,妈祖在本地的信仰圈不断扩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在今天汕头内港出海口的妈屿岛(也称放鸡山),也重建了妈祖庙。当时刊刻的《放鸡山天妃宫碑记》说,有三类人最信奉妈祖,一是渔民,二是守卫海疆的水兵,三是是海商。这三类人都在海上讨生活,相信妈祖能帮他们解脱灾难。

     到了清代,妈祖信仰更加深入人心。妈祖庙在数目上远远前朝。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地方经济发达,在强大资力的支持下,格局恢弘的天后宫也建造起来。澄海樟林南社外的新围天后庙的主体建筑由山门、前殿、正殿、后殿组成。后殿还有层楼,是天后的妆楼。主体建筑两侧,有从屋围护。山门前殿之间,埕口宽敞。整座庙宇气概不凡。揭阳县南关外天后庙,也是殿堂三进,两旁从屋,纵横十五丈,规模甚大。

     像这种大庙,几乎是整个社区所有人等一起捐资建造的。不过,能够对潮汕的妈祖崇拜推波助澜的,还是商人、特别是海商。

     潮汕商人的妈祖崇拜

     潮汕多海商,贸易海上,风波、世态,险象叠加。妈祖的灵显,本来就在能除灾救难,特别是解救海上的灾难。潮汕商人对妈祖的倚赖又崇敬的心理,便这样由衷生发。这种心理,外显在行为上,有种种表现:

(一)商船上祭祀妈祖

航行远洋的红头船上,几乎都供奉妈祖神像。在琉球王国的档案汇编《历代宝案》中,可以找到证明。档案记录的遇难潮商,商船中劫余的“随带物件”,就有妈祖神像:

乾隆五十年(1785)遇难的陈万金号商船,随带对象中包括天后娘娘一位,千里眼将一位,顺风耳将一位,女婢二位。

嘉庆十九年(1814)遇难的吴永万号商船,“所有货物,亦尽漂弃,惟剩所奉圣母神像全座”。#p#分页标题#e#

道光十五年(1835)遇难的杨传顺号商船,随带对象中,包括所奉天后娘娘一座。

道光十六年(1836)遇难的陈进利号商船,随带对象中,包括天上圣母一座和顺风爷二座。

     琉球档案所记录的这些红头商人,现在没有资料可以追寻。而在朝鲜的《承政院日记》和《日省录》中,记录了另一个发生在1880年10月的海难救护事件:以澄海前埔人许必济为首的一艘红头船离开营口之后,在渤海上遇难。他们放弃商船,登上救生船,漂流到朝鲜庇仁县。获救之后,朝鲜人记录了在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除了食物和衣服之外,还有一尊妈祖神像。来年,许必济平安回到家乡。他带回来的妈祖神像,至今还供奉在前埔的一座公厅里,与祖先的牌位一起,受子孙后代的祭祀。

(二)捐资兴建妈祖庙

     商人参与捐资修建神仙庙宇,在潮汕并不是什么希奇事。许多案例中,官绅带了个头以后,还真指望富商来一点实质性的行动。只要用心读读众多祠庙的题捐碑记,就可以明白。商人对修葺改建旧妈庙、创建新妈庙,都会积极捐资参与。而最能表达他们对妈祖崇敬之意的,还是作为商人群体兴建妈祖庙。

     潮阳招收河渡门,是濠江通往南海的出口,榕江和韩江西溪的商船,或可从这一通道出海。濠江口内港湾甚大,樯桅林立,于是有商人捐资建造妈祖庙,供“商船祀之”(周恒重:《潮阳县志》卷7)。

     揭阳城南关外有天后庙,是乾隆二年(1737)由洋船商呈明知县张熏建造。庙宇后靠城垣,前临南河。海禁洞开以后,潮糖作为主要商品远销北地,南河上游棉湖一带,正是蔗糖的重要产区。庙宇在正座之外,又建了从屋大厅一十三间,或者有船商会馆的功能(刘业勤:《揭阳县志》卷2)。

     乾隆三十四年建造的澄海南门外天后宫,是由商户万世保等募建,祭祀的花费都是县城中的商人们出资(李书吉:《澄海县志》卷16)。这一时期,海上贸易十分兴旺,澄海洋商腰藏万贯,全靠着妈祖保佑。一说建庙祭祀,也就个个争先。

(三)会馆中建殿阁祭祀妈祖

     和闽粤其他地方的会馆一样,潮州会馆一般设有殿坛祭祀妈祖,如果祭祀的神明不止一位,妈祖肯定是正殿主神。

     例如,苏州潮州会馆一共有四座神殿,分别祭祀关帝、天后、观音大士和韩文公。这四座神殿并不是同时建起来的。天后阁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建成,16年后才建了关帝祠和观音阁,到乾隆八年(1734)增建韩文公祠,又是10年光景。这时候,会馆规模大备,苏州知府杨缵绪应邀为会馆撰写的碑记,还是叫《天后宫记》。可见天后还是苏州潮籍官宦和商人祭祀的主神。

     天津城北针市街旧有闽粤会馆,虽然名取两省,实际上却是漳州和潮州的商人所建。针市街在天津城北运河码头边上,潮州的红头船北上津门,从海口溯运河麇集城下,在码头装卸货物。针市街上,有许多闽潮商人的货栈。建立会馆,汇聚议事,也甚得其宜。海商的习俗,虔祀妈祖,会馆里于是有了妈祖庙。妈祖从此传入天津,演化出天津皇会,对本地民俗发生了巨大影响。

     新加坡的粤海清庙建在披立衔 (Phillip Street),有两座相连的庙宇。右边是“上帝宫”,祭祀玄天上帝,潮州人把它叫做“大老爷宫”。左边是“天后宫”,祭祀天后圣母。

     开埠前的新加坡是一个渔村,濒临大海,披立街(Philip Street)前的海滩,是红头帆船停泊的地点。那时,潮州人乘坐着红头船从澄海樟林港出海,南来新加坡。初来乍到,就在这个地方建立神庙,求神保佑。据说当初只是一座小庙宇,祭祀天后圣母,因为航海者信奉妈祖。这样,妈祖信仰又通过潮州海商,传播到了新加坡。

     妈祖崇拜的悲悯情怀与潮汕商人的社会公益活动

     悲悯是妈祖神性的一大特征。《天妃显圣录》所记录的神奇轶事,如“化草渡商”、“祷雨济民”、“圣泉救疫”、“瓯闽救潦”种种灵异中间,无不显露着女神的悲悯情怀。在祭拜过程中,以救苦渡难为主题的神明故事,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起潮商慈悲为怀的人文意识。

     商人们的悲悯情怀,表现为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关心和投入。这种表现从晚清开始在各类文献了被记录下来。

     揭阳榕城陈秋启是一位糖商,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为是以勤俭起家,大概要到50岁左右才成巨富,道光元年(1821)以后,他开始捐款修建祠庙桥道,平粜、施粥赈灾,多行善事,回报社会。他的事迹,被记录在光绪《揭阳县续志》上。#p#分页标题#e#

     这本方志,记录商人行善的事迹甚多。又有榕城商人黄干正等。在同治六年(1867)之前重建育婴堂,收养被抛弃的女婴。育婴堂的设置,本来应该是地方官府所为,这时,却由绅士和商人捐资兴办了。

     行善的并不仅是大富商,小商贩也投身社会公益。孙朝财在城里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很俭朴,一样忘施济。每到年关,都要把自己积蓄的一点羡余,拿出来接济贫家。此外,还修筑道路,建造雨亭,数十年坚持不倦。

     海外侨商一样参与到行善的行列中。《揭阳县续志》载:“林焜耀,盘溪人。少贫,无以为生,去之外洋岛国,从人服贾,颇得厚赀。归里,凡施棺、掩骼,及熬膏药以施病者,事多可称。”

     上述商人的善行,仅仅惠及乡人。但潮州商帮的善举,也不乏普惠天下的。

     《清实录》记载,光绪四年晋豫两省大旱饥荒,丁日昌正好请假在籍,接到李鸿章信函之后,督饬道员张铣,劝捐赈银。潮汕“绅民人等,急公好义,踊跃乐输。潮州一府,已捐者业有二十余万之多。其香港及南洋各埠,经绅董梁云汉等实力劝办,起解三万余两。新加坡、小吕宋等处华商,亦经该绅士等切劝,已捐定者共三万余圆……丁日昌以豫省灾荒,与晋省相等,拟将潮州捐款,专解山西。将香港及南洋各埠捐款,专解河南。均汇至天津,由李鸿章转购米粮,分别起运。”(《清德宗实录》卷71)《实录》中讲到的“民”,实指商民。因为四民之中,商民是最有能力输捐的。光绪五年五月,皇帝因为南洋华商筹办晋豫赈捐,赐给潮州会馆关帝庙扁额“佑福兆祥”,天后庙扁额“德星昭衍”。这说明潮州商帮在赈灾捐款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揭阳县续志》也有这次赈灾中绅商捐款的记录:“郭升裕,号竹侯,在城人。少失怙恃,家贫,舍儒而贾。貌朴心诚,无疾言遽色,人乐就之。由是家业渐饶……居恒好善乐施,创立忠节家庙,置祭田、书田,旁及邑之文庙、书院、会馆、街亭、津梁之建葺,与夫善堂、义冢、育婴,恤寡、济贫、施丐之周急,凡力所能为者,行之数十年不倦。族党或相构讼,务为排解,暗捐赀以济之。同治四年乙丑岁荐饥,煮粥以待饿者,丰顺丁中丞日昌筹办晋赈捐输,首捐巨款为邑绅倡。(其子)绍唐奉檄解赈款银十万赴天津,其羡余例有千金,遵父命悉数缴焉,为合肥李傅相所嘉许。”

     有人因为在这些赈灾活动中,有着劝捐、褒奖等因素,否定商人们有一种自觉回报社会的慈善观念。从郭升裕一贯好善乐施的行为看来,这种怀疑并非根据十足。实际上,商人们的宗教信仰,可以在日濡月染中间,培养出他们的悲悯情怀,使他们自觉地参与社会福利活动,不管是家资巨万的富商,还是谈不上富有的小商贩。

     潮汕商人的这种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义举,虽然不能直接指出是受妈祖崇拜的影响,不过,就像杨缵绪在苏州潮州会馆《天后宫记》中所说:潮州商人祭拜关帝,是为了“相尚以义”,祭拜韩文公,是为了“相服以贤”,其中蕴涵着潮州商帮倾慕儒者和崇尚信义的文化精神。而观音大士“与天后同功”,祭拜这两位女神,则是为了“相恤以慈”。妈祖崇拜所引发的商人们的悲悯情怀,确实也不可否认。

黄挺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兴趣:区域社会史、文化史。

     重要著作有:《林大钦集(校注)》、《潮汕文化源流》、《潮汕金石文征》(合著)、《潮汕史(上册)》(合著)。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