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海召开国资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省级政府出台的第一份国资改革方案,自然引起了各地的高度重视。上海出台的国资改革方案,其中一个亮点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走公众公司的道路。这意味着上海的国有企业将加快公司股份制改革,随着改革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企成为上市公司。
上海提出的这一改革思路,与三中全会指明的国企改革方向是高度一致的。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上市公司,这种改革路径并不是“新发明”,自从资本市场在我国建立以后,发行股票、上市就一直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头戏。以上海来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大量国有企业上市,进入本世纪后,这种改革更是有了新的发展,多个国企大集团实现了整体上市。但是,它们在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有的国企成为公众公司以后,并未能改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局面,甚至出现了连年亏损,最终不得不退市。尽管A股市场上现在围绕着公司退市似乎正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改革,但其实第一家退市公司10多年前即已在上海出现,而它就是一家原来的国企。
因此,当政策面上再度让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联姻的时候,必须对以往这方面的实践得失进行认真的总结。也许是一种巧合,就在上海公布国资改革方案的同一天,上海一家由国企改造而来的上市公司上海家化发布了一则公告称,根据自查,2008年至今,上海家化退休职工管委会和它的母公司上海家化集团退休职工管委会曾长期持有沪江日化股权,此前上海家化与沪江日化存在总额约24.15亿元的关联交易,未予及时披露。很显然,这已经构成了重大的违规行为,目前,中国证监会正在对上海家化展开调查。
作为一家老牌国企,上海家化其实积累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在它成为公众公司的改制中,面临着错综复杂的资本整合,这种整合不仅要求符合市场化原则,还必须兼顾到国企中原有群体的利益,这两者之间会产生很多矛盾。因此,很多国企的改制一方面需要符合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但另一方面又常常会采用一些超常规的手段来向现实迁就,上海家化及其母公司家化集团以职工退管会的名义持有一家投资公司的股权,就是在这样的路径下出现的。上海家化几年未将这一重大信息向市场披露,正是有这种难言之隐。但是,它毕竟构成了一个违规案例,我们不妨将上海家化出现的这个情况称为“上海家化病”。
现在,当由政府规划,大力推进以混合所有制为目标的国资改革的时候,国企整体上市无疑将在未来形成一个新的高潮。但是,在国资改革中,势必又需要面对国企长期积累的诸多盘根错节的矛盾,它们甚至将影响到企业上市的质量。是严格按照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造,还是迁就现实,制造一些变通制度,让法律法规来适应企业的现实,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值得警惕的是,尽管政府正在大力进行职能转换的改革,但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握有的权力不会轻易退场,这次声势浩大的国资改革仍然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推进的,那么,当某一个国企在改制过程中出现与市场法规不协调的问题时,政府仍然能够利用权力将这个问题掩盖起来,以至给已经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建立成为公众公司的企业埋下隐患。
此次中国证监会对上海家化的问题采取了监管行动,这给正在积极推进中的国资改革敲起了警钟。国资改革需要克服“上海家化病”,这样的改革才是有质量的。但是,在监管部门对上海家化的监管过程中,仍有让我们思考的内容。在中国证监会决定对上海家化调查之前,上海监管局已经于11月20日向上海家化出具了决定书,未对其违规行为做出处罚。但中国证监会仍然对上海家化立案调查,这说明监管部门的最高层对它下属部门做出的决定未予认可。这表明,上海证监局尽管从属于中国证监会,但它身在上海,又不得不照顾到本地的利益,而身处高层的中国证监会可以对此不予理会,严格执法。中国证监会的这个态度固然值得嘉许,但是让我担心的是,如果它遇到与它地位相等的国企出现类似上海家化这样的问题时,它的监管大棒还举得起来吗?事实上,目前在A股市场上成为上市公司的央企已有不少,但我们从未见到中国证监会对它们有过任何监管行动,难道这些央企上市公司一个个都是遵纪守法的“带头大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