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南方网的“两会访谈室”,2013年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年工作的起步之年,因此2013年的此次会议召开意义重大,上午朱小丹省长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天我们邀请了陈鸿宇校长对此报告做全文解读。 陈校长跟我们也是很好的朋友了,您这次作为列席人员参加这次大会,您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对于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您觉得有哪些亮点?
陈鸿宇:上午作为列席会议的人员,听取了朱小丹省长所做的广东省人民政府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两个字,就是平实。“平”,是整个报告体现了一种很平和的风格,不讲大话,不讲空话,不讲虚话,也不讲套话。“平”也有平稳发展的意思,就是确定在广东省未来的发展目标,提出各项战略举措是,从广东省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期的大背景出发,提出目标比较切合广东实际。 “实”是指实事求是,既实在又实干,这个实还是务实和落实。从广东处于平稳发展期的大背景出发,这是非常务实的一份报告。从报告的内容看,从我们总结过去五年的成就,到展望未来五年的工作,到2013年的工作举措,大量地使用数据说明,提出各项经济发展措施相当具体,相当可行,不是只是靠口号来跟老百姓许个心愿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地来抓落实,实实在在地使老百姓感受到我们的政府在新的一年和未来五年为老百姓做什么,能做到什么。 在直观的“平”和“实”的感受后面,背后蕴含了这么一股力量——稳中求进。平实是指我们在平稳发展期的状态之下,用一种务实的姿态起步,起步的本质是“求进”。在报告中我们体验到“进”的感觉是非常实在的,涵盖了经济发展的进、民生发展的进、结构调整的进、环保生态的进,改革创新的进。
陈鸿宇:至于说报告有什么亮点,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凸显了发展。科学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这方面在报告中作为第一要务和重中之重,成为贯穿报告始终的主线,。围绕发展这条主题,类总结发展经验、展望发展前景、分析发展条件、指出发展中的困难,并且落实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保、政府创新的若干举措,体现了强烈的发展愿望。 第二,发展需要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获取新一轮发展的动力这一是报告的第二个亮点,报告里面一如既往强调改革是广东的根、改革是广东的魂。 第三,非常重视转方式、调结构这个核心任务。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省未来的一个核心任务,报告里面关于调整结构的份量是比较重的,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空间结构调整,报告里面非常凸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关于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关于重点解决“三农”的问题,关于粤东西北地区的加快发展问题。所以说,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不动摇是报告第三个比较突出的亮点。
主持人余锦婷:陈校长刚才给我们总结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接下来我们一一来聊一聊。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5.7万亿,与去年8.5%的目标来说是超额完成,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您觉得主要是受益于哪些政策措施呢?
陈鸿宇:我觉得首先是受益于整个宏观方面。特别是中央层面,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大走势的判断比较客观、比较科学、比较准确,所以宏观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比较稳健的又是非常有效的货币政策,两者配合,宏观的的环境相对稳定。去年这一年广东跟全国一样,尽管国际国外市场的需求一直在下行,到现在还看不到有根本性的好转的迹象,但是国内在扩大内需这方面,在宏观的微调和预调的力度不断扩大之下,广东省抓住了这一机遇,顺利地完成了去年预期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同时又把广东省促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各方面都兼顾起来,所以形成了一个良性上升的总体态势。 第二,广东省除了很好地利用了国内外的机遇,很好地配合宏观决策之外,还针对发展中的一些障碍问题,解决好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以此带动整个面上的工作。报告对“抓重点”这方面也做了总结,比如抓了一些重点项目的推进,抓了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抓住民生福祉的突出问题,又重点推进了一些向粤东西北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些重点成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面上的工作。
主持人余锦婷:我发现在报告中也提出了今年我们还是要在多渠道扩大消费需求,也就是扩内需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上下功夫,为什么今年还会做这样的安排呢?今年的形势跟去年有什么变化呢?
陈鸿宇:认为我国的经济形势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候,这是比较乐观的看法。从去年的第四季度以来,我们国家的各项经济指标,包括国家所发布的PMI的指数,广东的PMI指数,好象都显示出全国和广东已经企稳了,经济开始反转回升了,媒体上也类似的看法。我们认为,在去年宏观政策的推进之下,特别是广东省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稳增长的推进之下,全省经济确确实实已经有了企稳的迹象。但是话又说回来,在新的一年里面,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的国外需求方面应该是要进一步地抓好,朱省长的报告中把这个调子放得比较低,估计未来可能是5%的年均增速,这是比较低的,说明国际市场还是比较疲软,还是靠不住,除了美国的经济相对稳定,还不是反弹,欧盟和日本这两个比较大的市场都比较低迷,所以靠出口拉动广东这个外向型大省应该是不太现实。但是也必须保证外贸出口5%以上的增长,不然的话就有出现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
陈鸿宇:所以就剩下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先说投资的问题,广东省的投资依然有空间,这些年来广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以来是低于中部省份,因为中部是资源型大省,他们的投资这几年增长速度很快。此外,也低于沿海很多发达的省份,不能跟天津比,天津只是一个城市,就跟山东、江苏、浙江比,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是比较慢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比较可以的,可以不完全靠投资了,靠挖掘内部的潜力。广东省的投资有没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呢,我认为是有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抓住了这一条,第一是现在广东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要调结构就要转型升级,要投资购进新的设备和引进新的人才。第二是广东要解决区域不协调问题,粤东西北地区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还要上,广大的农村地带还要大力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育,所以这一方面还可以继续拉动投资。可见我省投资还大有余地。但投资必须跟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结合起来,这驾马车还要跑得更加有力。
陈鸿宇:报告中提到要“多渠道扩大消费需求”,而且在报告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经济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民主体,人民既是发展主体,也是分享发展成果的主体。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人民收入提高了,自然就表现为需求的扩张。我们必须把把提高城乡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作为多渠道扩大内需的根本。老百姓这个概念是很广泛的,它是多层次、多群体的,它的消费是可以多渠道、多方式的,可以体现为多个层面、多个方位的需求。正是这样,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多渠道的扩大消费需求,比如说要扩大内地的老百姓对广东产品的需求,就要有广货北上、订货会、信息沟通平台方式。我们也要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来满足全社会各层面的多元化需求。因此,2013年还是要“三驾马车”协调发展,重点可能要放在投资和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老百姓收入这一方面。
主持人余锦婷:今年的GDP把它调到了8%,这可能是基于国内国外环境和广东的实际情况来做这样的一个定位的,是吗?
陈鸿宇:我认为是这样,8%的GDP增速,一方面比较切合广东的实际,另一方面也为广东的调整结构、推进改革、保障民生等留下了更多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发展空间、资源空间。如果我们把经济指标定得很高,潜在增长率绷得很紧的话,各种资源要素就会被挪到保证一定的增速上面,可能会忽视发展后劲、忽视结构调整、忽视基础的夯实,忽视改革,忽视老百姓的一些比较迫切的需求,反而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所以把增速调到8%,这比较切合广东的实际。一般而言,于对国内外的经济走势的判断,就要对本轮经济周期还没有进入反转期段,自觉地把经济增速调低是比较实际的。8%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速度定得比较平稳,才有能力保持增长质量,对国家对广东的贡献可能更大。
主持人余锦婷:那么您觉得未来这几年除了扩大内需、投资、拉动经济这方面,还有没有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现在可以看到的呢?
陈鸿宇:未来几年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十八大的报告到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这一次省委二次全会,都给了我们比较明确的指引。我个人认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就在于城镇化。十八大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提出了“四化并举”的方针,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以前这四个方面经常被割裂,没有组合起来,再一次中央的精神对“四化”之间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这“四化”当中我觉得比较关键的是城镇化,以前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两张皮分开来做,传统的城镇化是数量型的城镇化、人口型的城镇化,不是质量型、结构型的城镇化。城镇化跟农业现代化也是两张皮,甚至为了城镇化牺牲了“三农”,使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民成弱势群体,农村成弱势地区,所以现在必须要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广东名义上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是比较高的,但也必须看到我们是把异地务工人员作为广东的常住人口列进城镇化率的统计口径里面,实际上广东省本省有一千多万农民,邻近各省有将近两千多万的农民工,都在为广东的“城市化率”做贡献,但他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广东农村目前还有四千多万农民,有的出来了,有的还留在农村,出现了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等等农村生活和农村的发展问题。通过把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以城镇化来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可以有效拉动城乡建设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越高,转移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能就近在城镇里面找到活干,收入就会提高。产业才有依托的空间,大项目带动战略、产业转移园区战略等,才能跟周边的整个经济结构交融,产业链条才能向外延伸,这样的广东经济才能活起来。
主持人余锦婷:您前面谈到,您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转型升级这块的内容非常重,过去几年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报告中也回顾到我们目前产业成效非常突出,除了里面谈到的,还有哪些竞争优势呢?
陈鸿宇:广东省的外向度曾经很高,广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都有竞争优势,但是我们自己也看到广东的产业层次相对偏低,自主创新率不强,所以08年以来在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提出了6个主干产业一起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思路,即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引擎。后来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省里面着力做了一些工作,培育出了6个产值上千亿的新兴产业。现在的局面是,现代服务业比重在不断上升,新型显示、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新一代通讯、LED等新兴产业有所发展,但毕竟还是新兴产业,要使之成为理想中的支柱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超过一千亿规模是刚刚起步而已。广东省好多大的产业,像电子信息、电器与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都是好几千亿的大规模产业,这些也要把这些做大做强。巩固广东省的竞争优势,第一条就是要使我们的产业优势更加凸显,更具有广东的特点,更具有广东的竞争力,一方面传统产业还要进一步转型升级,老产业要保不能丢,要焕发新的活力。第二,现代服务业等还要继续做活做大;第三,新兴产业发展,立足终端应用;第四,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向东盟、南美市场扩展;第四,创新驱动,除了科技创新,还要同步推进制度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还有整个人才队伍的创新。还有一个优势是制度创新,改革先行、开放先行,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不能等靠要,要更加内外开放,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能让权力寻租行为阻碍了经济发展、扼杀经济活力。第五,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生态保护不是负担,把它做好了,绿色的广东、低碳的广东,是可以降低经济成本的。如新能源、新材料,对土地的综合利用等,这些都要考虑环境的因素。环保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条。 第六,发挥区位协调发展的优势,广东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现在的缺点是内部发展不均衡,很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东西两翼有那么好的海岸线、海湾,要通过海洋综合试验区的规划,要通过发展湾区经济,使东西两翼的区位劣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北部山区有那么好的生态资源,在北部山区要既当生态屏障,又促生态开发,这些优势利用好了,区域城乡就协调了。纵观整个报告,都是围绕如何再塑广东未来的竞争优势,来阐述、来部署、来展开的。
主持人余锦婷:从现在来看的话,您觉得我们离调整经济结构完成还有多少路要走?
陈鸿宇:我认为现在才刚刚起步。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在广东省谈了很多年,都是号召得比较多,实际推进的不是特别多。近5年来经济结构开始了实质性的调整。仅仅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还有相当艰难漫长的路程要走。反观国际上的经济转型,特别是人均收入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或者地区而言,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至少需要20年到30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变成功的,从日本到韩国到新加坡到香港,都是如此。当然新加坡跟香港是比较小的经济体,比较大的经济体,像韩国、日本等经济转型都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如果转得不好,可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方面不能操之过急,要看准方向,要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现在我觉得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陈鸿宇:您说我们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路要走,那下一步您觉得应该重点在哪些方面做呢,报告提出我省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时候,提出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个怎么理解?
陈鸿宇:实际上国际的产业有一个现象,叫做产业的垂直分工,它的产业链不在一个国家,它是一个国际性的产业分工。高端产业、高端技术的研发、高端的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高端金融、高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也就是说,那些地方代表了世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我们现在离制高点还有有一定的距离,而人家已近在考虑新的制高点的?近期大家都在读《第三次工业革命》,他们已经瞄准了在信息网络非常普及的情况之下,如何通过能源的再利用来构筑一个能源网络,在两者结合起来的基础上,把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的信息网络结合在一块,因此产生人类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都不是神话,而是实实在在将要发生。如果说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就要瞄准整个经济发展的中周期、长周期,瞄准世界科技发展新的动向,去抢占这些发展的制高点。
陈鸿宇:具体到广东而言,就要看我们的产业大致处于垂直分工链条的那个位置,能否尽量缩小差距,迎头赶上。比方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健康服务、服务外包、健康产业,环保产业,这些都是世界前沿产业的高端。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做稳做实,不能丢掉,既不能好高骛远,但也要有前瞻性,思考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为广东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什么。
主持人余锦婷:您之前也提到我们不能丢弃已有的产业的优势,像服装、电子显示等,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有的优势产业,不能够丢掉,在他们转型的同时,还要发展一批环保、外包、世界现代服务业等。
陈鸿宇:对,都要有,两手都要抓。我们的传统产业并不是没有竞争优势,我理解的竞争优势,除了技术上的优势,还要有管理、制度、人才、品牌的优势,所有这些优势综合起来才形成了现实的竞争力。光有好的管理,没有先进技术,没有竞争力;制度不行,也没有竞争力。广东省要的是整个现代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而不是单个产业一枝独秀。因此,广东的传统产业还是有很广阔的市场的,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包括电子信息业、电器与装备制造业、石化、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等,都已经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也要通过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通过管理创新,使得他们展现生机活力,由传统的产业走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这是推进整个产业体系能够逐步居于世界前列的过程。
主持人余锦婷:关于转型升级,过去几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推动双转移,就是把珠三角的一些企业和劳动力转移到东西北地区去,报告中也提到这5年来因为推动双转移,也是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省委、省政府一直致力于要解决的问题,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欣喜的成绩,这是否意味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呢?
陈鸿宇: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仍然把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我认为是非常正确非常有意义的。“双转移”是按照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要求,作为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的战略举措之一,准确的表述是:珠三角劳动密集型、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粤东西北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培训以后,向非农产业、当地城镇以及发达地区转移,这里有很多前提。对于“双转移”问题,我认为成效相当明显,这次我们也看到了,在提升珠三角的过程中,通过“腾笼换鸟”,已经关停了数以万计的企业, 7千多家企业转移到粤东西北,而珠三角本身引进的企业规模更大,不会形成有些人担心的“空心化”。珠三角得到提升,才更有实力带动粤东西北发展。粤东西北发展既要靠珠三角带动,也要靠本身的力量。2012年,从GDP总量到人均的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粤东西北都分别高于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也高于珠三角的平均发展速度。珠三角已经进入工业化成熟期,东西北刚刚进入工业化上升期,速度快些是正常的。问题在于,粤东西北的发展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所以现在广东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应该说还在解决进程中,刚刚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所以既要看到全省上下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但也要看到还有很多困难的问题没有解决。
主持人余锦婷:报告提出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我省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既然说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那它主要是难在哪个地方,这些地方的突破口在哪?
陈鸿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难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历史的原因,广东省的区域协调发展差异、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是今天才形成的,应该说两千多年来一直在累积,一直到今天,积重难返。交通基础、产业基础的差异就是历史形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改变这些状况。第二是区位的因素,广东省的整个版图是扁平的等腰三角形,核心区就是在广州、深圳、香港,在珠三角,粤东西北远离核心区,区位的因素导致了不可能指望粤东西北像珠三角核心区一样很快发展起来。投资工厂如果办在潮汕地区或者在湛江、茂名,它的交通费用可能远高于珠三角,就不如放在东莞、惠州,再远点放在河源、清远南部都好得多。第三是现在既得利益格局阻碍了整个城乡区域协调推进,现行的财政体制、户籍体制、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制,都纠结在一块,就使得区域间、城乡间的利益很难解决。如说异地高考问题、广州市的该不该收幼儿园的借读费问题、农民工子女能否来珠三角享受义务教育甚至高中教育,包括医疗问题、住房问题,像珠三角的保障房,能不能把门槛降低,把大门向异地务工人员开放问题,现在不可能都做到,内地有些城市好象已经开始做了,广东还很难做到。这是体制障碍的因素。
陈鸿宇: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呢?总的原则是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要解决历史积淀问题,就要在交通设施、产业布局方面要多向粤东西北多倾斜,像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高铁、飞机场、港口、,钢铁、石化、能源等大项目,就应该重点向粤东西北倾斜。如果高速公路修通了、高铁修通了,边缘区和核心区的空间距离就缩减了很多,运费就能降低了,还是那句话:路通财通。解决了基础设施和重大投资问题,粤东西北的区位劣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体制问题,要将广东省、全中国看成一个整体。朱省长的报告提出财政体制要改革,要建立财政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说不能靠牺牲农村,靠牺牲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权来维持发达地区的竞争力,要按照邓小平说的“先富、后富最终还要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通过财政上的统筹,通过生态补偿将发展权还给欠发达地区。报告中提出的把民生的重点、,十件民生实事的重点、公共基本服务的重点,都要放在粤东西北,放在农村,目标就是努力突破体制障碍,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虽然很难,但是要做。
主持人余锦婷:您刚才提到很重要的一点,之前我们在采访时也了解到,像粤东西北地区财政生态补偿这一块,好象想要拿到生态补偿的话,程序挺复杂也挺困难的,今年提出对财政生态补偿进行改革,您觉得这个改革的方向应该朝哪方面走?
陈鸿宇: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不是单纯的给钱,不是输血,而是造血。有人会说,山区天然就应该保护环境,凭什么拿我的钱去补偿。其实30多年来,粤东西北的发展权预支给了珠三角,珠三角才有如此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比方深圳、东莞的竞争优势与河源的牺牲牺牲是相关的。干净的东江水是从河源来的,河源为了保护这盆水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它不能办大规模、有污染的工业,工业要集中进园区,需要集中治污,费用就高了。它不能发展经济收益比较高的农业,因为一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污染。也不能搞旅游业。如果供应给东莞、深圳、香港的东江水是按照保护水的成本来定价,东莞、深圳、香港的商业成本就可能相当高,工业制成品出口就没有竞争力。因此,发达地区的生态补偿不是出于道义上的,而是经济上把预支人家的东西还给人家,应该这样来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财政上的生态补偿、教育补偿应该加大力度。具体应该由省来统筹补偿问题,该集中的要集中,不集中无法统筹。但是该分散的应该把它分散下去,如富县强镇、简政强镇,在县镇这一级还要试点,让下面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城乡区域之间都能找到自己财力的支撑点。
主持人余锦婷:我们已经谈到改革这个话题,广东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很多领域的改革可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这次的报告中,不管在经济体制改革还是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我们的成绩好象都还不错,那么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它为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怎样的活力?
陈鸿宇:广东的改革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有一段时期改革的红利慢慢被我们消耗完了,所以自08年以来广东省深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省委、省政府也顺应了发展的要求,在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上决心更大,方向更加明确。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从改革中获取红利,而且非常强调要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因此,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这一条是不能丢的。近几年来,从广东省的大部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体制创新等举措频密出台,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广东新一轮发展的活力的应该源于社会、源于市场、源于民间、源于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为市场松绑,为企业松绑,为公民松绑,为社会松绑,让广东省老百姓真真正正成为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
主持人余锦婷:这些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也还是刚刚在做,很多都是在做试点工作,那么您觉得下一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有哪些环节是需要我们大力攻关的?
陈鸿宇:现在讲改革,中央的要求就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同步改革,叫“五位一体”推进改革,省长报告里重点强调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三个方面的改革,核心要求是正确处理好政府跟市场、政府跟社会的关系,这是最核心的关系。改革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顺这两个关系的关键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因为政府的改革既牵涉到政府跟市场的关系,又涉及政府和社会管理的关系。政府的职能不能越位,不能错位,也不能缺位。属于政府必须履行的监管职能、面向公民的公共服务职能,决不能缺位、但社会能做的,企业能做的,公民能做的,特别是市场能做的,政府不能越位去做,也不能错位去做。所以,当前改革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怎么样转变政府职能。往下再推一层,政府职能是靠政府权力来实现的,广东省这几年来一直努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政府各部门带头,在省政府部门中取消或者调整了1100多项审批权,其中一部分是坚决取消,一部分是下放给市县一级或者是别的一些部门机构,有一部分是转移给社会组织,改革还涉及省政府、省人大和国务院三个层次,力度相当大。目前省政府对在全省推开这项工作已作全面。报告中就提出今年全省要推进县级的大部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事项要减少40%。抓住政府的改革,就抓着了改革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方面。这一条改了,就可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就可以减少手中有权的行政部门的审批的自由裁量权,就可以更大程度地去激发整个市场、社会、企业和公民的活力。
主持人余锦婷:您刚才提到了一个监管机制的改革,这两天看报道就知道有一个非常热点的话题,也是关于监管机制改革方面的,就是广州南沙试点财产公布这一块,最近因为有不少官员也纷纷表示,只要上面有要求有指示,他们会愿意做这样的公布。对于这一块,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陈鸿宇:官员的财产公示也是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政府体制的改革,我们说政府的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不能拿政府权力来寻租,不能把公权力作为个人牟利的手段。政府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十八大报告也有很详细的阐述。官员的财产当然需要申报,申报完了再按照一定的条件去公示,让老百姓知道官员有没有利用手中“寻租”,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惯例,也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问题在于它还需要一些客观的条件来配套,我个人认为方向是必须肯定的,只要你想当公务员,甚至想当那些掌握着一定实际权力的公务员,你就必须接受监督,权力只有在阳光下运行才不会滋生腐败,谁都不能例外。南沙新区等成为,我觉得试点选得非常之好,通过试点可以先做试验,积累经验,看到问题,也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观察这一试点,对一些原来政策上不是很明确的边界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主持人余锦婷:也就是说,财产公示来说,这个大的方向是必须肯定的?
陈鸿宇:是必须肯定的,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权力走向一个廉洁政府的一个必备条件,你不想公布财产的话,请不要当政府的官员。
主持人余锦婷:但是具体的方案和具体的操作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陈鸿宇:我个人认为,广东省挑选少数地方作为试点很有必要,如果条件相对成熟,比方很多党政的主要领导都表示愿意向社会公示自己的财产的话,也不妨加大试点力度,扩大一些试点,这样可能会更快形成一种共识,在这方面的争论可能就会更少一点。
主持人余锦婷:接下来一个话题可能是每年“两会”,不管是媒体还是老百姓都特别关注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这也是省委、省政府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去年广东省的民生工作可以说是成绩显著,那么在这些成绩中,您最满意、最看重的是哪些呢?
陈鸿宇:我觉得最看重的是以下几个亮点。第一,连续三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跑过GDP的增速,去年跑过物价的增速,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在提升。第二,新农保全覆盖,这一条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整个保障水平在提高,我们看到很多农民拿着医保卡直接上大医院看病,而且可以报销一部分医药费,这是以前都没有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第三,不断提高城镇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领养老金的这些职工,不管是原来公有制企业的,还是原来参保的,甚至很多民营企业的职工,都感到得了实惠。第四,全省较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终于起步,并取得初步的成效,上个月我本人参观过广州一座保障性住房小区,确实解决了一部分收入困难的居民的住房问题。
主持人余锦婷:从陈校长刚才谈到的四条,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都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也是老百姓切身体会的几个大的方面。其实每年十件民生实事是省委、省政府对人民的重大承诺,今年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您觉得今年有什么进步?
陈鸿宇:我觉得今年明确把就业放在民生10件民生实事的第一位,在国际国内经济低迷,前景还不太明朗的情况之下,一些投资者不愿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此时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第一位,而且政府承诺解决城镇新增人口就业,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广东省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广东的“用工难”已经逐渐浮现,政府来推动本地居民和异地常住人口的就业,不管是对于民生还是对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十八大报告里非常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解决城乡一体化的问题。这一条是我们广东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关键。10件民生实事中,提高农村的低保、支持农民的住房维修、解决农村教育、医疗的落后状态,都是非常突出的亮点。
主持人余锦婷:除了新增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之外,对家庭环保设施和生态功能建设第一次加入到了十件民生实事工作中来,可以看得出省委、省政府对于生态环境建设非常重视,因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纵观报告全篇,关于生态环境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作为长期生活工作在广东的您,对于这块您最关注的是哪些问题,为什么?
陈鸿宇:你说得非常对,这也是我想强调的一条,十件民生实事跟民生有关系,以前我们对民生的理解不一致,现在老百姓的诉求越来越多元,除了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诉求之外,还有越来越强烈的关于对生态环境的诉求,大家希望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也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不单要有“四位一体”的建设,还要加上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顺应了广大老百姓想过上更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幸福广东也应该包含环境美好、资源节约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件民生实事中专门加进了环保这一条,我觉得非常及时,非常重要。
陈鸿宇: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对广东来说,要从关系到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做起。十件民生实事里关于环保这一条,重点提出了老百姓直接看得见的空气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众对PM2.5本身的监测情况,而且监测之后如何进行预报、如何进行处理非常关注。首先要知己知彼,知道被污染到了什么程度,污染源是什么,像广州,究竟是高楼大厦太多了,还是地形地貌的影响,还是广州的机动车太多了,还是珠三角烧煤的发电厂太多了,还是别的一些企业污染了空气了,这些都必须把监测点建设起来,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第二,老百姓也很关心水污染的治理问题,在加大污水治理方面也要加大力度。第三,还有垃圾的处理问题,垃圾围城问题大家也都很关注,全省要分类处理,还要做无害化的焚烧。这些不可能在一年两年就做到,但是方向必须明确,光发展经济,有更高的收入还不够,人民还必须有更健康的身体,更长寿的生命。
主持人余锦婷:另外,报告中提到未来几年我们要提倡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陈鸿宇: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要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道路,“绿色发展”是广东省很重要的发展战略。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已经明确列为广东省六大发展战略之一。绿色发展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走一条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发展道路,有了这条道路,进一步降低有害物的排放,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在整个生态方面能够使很多资源得到再次利用,减少污染,走向节约型社会。
主持人余锦婷:那生态环境建设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
陈鸿宇:广东省一直都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标准,从08年以来省环保部门联合广东省其他部门,建立了各地级以上市、各县的环保监测考核指标体系。在广东省地级以上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当中,四个大的方面之一就是关于生态环境的考核;在“建设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中也有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方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但是这些考核标准和评价办法还应该按照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标准硬化,看做一个硬的指挥棒,不照标准来做的话,你是领导干部,就不能受到提拔、重用,还要受到惩处;企业违反了标准必须接受惩罚。有标准,有评价体系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去执行,包括执行规定、执行标准和执行法律。
主持人余锦婷:关于绿色发展,这次报告首次提出了绿色建筑这个词,这个词还比较新颖,为什么会把它放在这样的高度来推这个东西?
陈鸿宇:绿色建筑体现了在绿色发展中对建筑的一个基本要求,09年我去上海看过世博会,在浦西片区,基本上都是世界各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些典范。我参观了德国汉堡参展的一栋楼,这栋楼不用任何电力,在很热的夏天它可以保持恒温,感到有空调的感觉、整个绿色建筑包括要系统设计这个建筑体内,能源怎么再生利用,如怎样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怎样不断更新,有很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等等。既要循环利用资源,还要努力把有害的、污染的东西减量化、再利用,这样的建筑就是一个绿色的建筑。绿色建筑一旦用得好的话,可以大规模节约资源的节约。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广泛推进的时期,工业也好,交通运输也好,商贸也好,事业单位、公共机构也好,这些单位耗费了大量的能源,耗费了大量的建筑材料,甚至耗费了其他大量的办公用品等等,如果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进行建设,将会极大降低整个资源消耗。
主持人余锦婷:谢谢陈校长,我们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让我们的网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次“两会”按照中央号召,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所以我们不摆鲜花,不挂标语,但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还是非常的丰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次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网友,谢谢陈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