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政治:
王石[微博]不加入政协,不当人大代表。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是企业家就发挥企业家的精神。在过去几年里,他自己想登山就登山,想留学就留学,没时间介入政治的事。
但也不是仅仅“在商言商”,至少,独善其身是必要的。他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包括企业家,都会批评体制,但企业家自己就不专制吗?”
这辈子和下辈子都不会介入政治
壹读:你觉得对企业家来说,应怎样把握和政治的距离?
王石:远离政治。
中国1949年后,政治一直处于非常强的位置,政治垄断一切,政治代表一切。到文革时期,出现泛政治化,一切都在意识形态的形式下出现。所以现在就呈现出这样一种文化状态,连消费都在消费政治。
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比如你在北京坐出租车,司机很容易跟你谈中南海的事,但如果你在伦敦搭出租,司机和你谈白金汉宫的事会被当作一种滑稽。我已给了自己清晰的定位,我不是企业家吗?企业家就要有企业家的思维、企业家精神。所以,我的选择就是和政治保持距离。
壹读:不会当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王石:都不会。但确实有人邀请过我。还有这样的情况,比方说有朋友想加入政协,知道我和深圳市政协主席关系很好,会让我牵线。牵线可以,大家见面聊聊。我就先和政协的人解释半天,这个企业家想为深圳做点贡献,大家可以先建立关系,再慢慢培养,然后三四年之后符合条件按程序才可以加入。
这时政协的人突然说:“王石你要不要加入政协?你想加入马上就可以。”这让我很尴尬,因为我之前还和朋友说,加入政协有多难有多难,但在我这里却又这么容易。所以后来尽量避免这样的事。
壹读:你会一直远离政治吗?
王石:远离政治是我对生命的定位,我有这么广阔的天地,想登山就登山,想留学就留学,为什么要介入政治?
壹读:这辈子都如此?
王石:下辈子也如此。介入政治必须有铺垫,要么和人家有密切关系,要么有政协、人大的身份,但我享受生活的状态还没享受完,怎么会介入政治呢?
壹读:听说过柳传志“在商言商”的观点吧?
王石:这句话我用了很多年,“在商言商”就是我说的远离政治,商人就谈商人的事情,但不等于我回避政治。而且“在商言商”要看什么情况(才能)讲,就老柳一句话是说不清的。
一些媒体喜欢设置一种“任志强[微博]怎么说,柳传志怎么说,王石怎么说”的对比,但柳传志这话也不是对着我说的,我也不是对着他说。不是他说“在商言商”,我说“在商不能光言商”,根本不是这样一种关系。
企业家得理解现代、理解西方文明
壹读:但有些企业家组织你很乐于参加,如阿拉善(SEE)、亚布力论坛、中城联盟,为什么?
王石:我有过思考。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就需要现代意识和现代组织形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包括企业家,都会批评体制,但企业家自己就不专制吗?类似SEE这样的组织,它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家学会建立、运行现代游戏规则。
但企业和社会组织有很大区别。企业不需要讨论效率和公平哪个重要,更多地讲执行和纪律;而非营利组织考虑更多的是行业利益和社会公益,更多地讲民主、平等,然后才是效率。
壹读:提到企业制度,你说自己不信教,但认可基督教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理念。
王石:是这样。西方现代文明基于基督教文化。真正的宗教改革是从中世纪开始的,比如说做慈善、做公益,建医院、建学校,这些都是基督教派生的。最早的大学都是在修道院的基础上建立的,要了解现代文明,一定要追溯到基督教。
所以,你信不信是一回事,了解不了解是另外一回事。更多来讲,我不是从信仰角度看,而是从理解角度看,这是我到哈佛游学的目的,我就是想解决问题。包括现在到剑桥,到不同文化的地方,都有这个目的。
壹读:你有宗教信仰吗?
王石:我经常这样说:如果你必须让我选择一个宗教信仰的话,我会选基督教,当然是基督教新教,我是从美学上接受它的,不是从灵魂不灭、死后去天堂的角度接受它的。我喜欢哥特式建筑,进去之后,阳光洒下来,感觉有种温暖、向上的神秘力量存在。还有唱诗班、绘画,我都是从美学角度接受它的。
谈留学:
任志强在接收壹读采访时说,王石从哈佛回来像变了个人,他赞赏这种变化。王石笑言“60岁的人到哈佛两年就改变,那不是夸我而是夸哈佛”。
我会一点英文,面试官会一点中文,然后他同意我去了
壹读:第一个问题,外界可能会觉得,你去哈佛是因为那边想做中国问题的研究,才邀请的你,实际上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王石:不是。最先发出邀请的是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的执行主任。但这是一个行政职务,只有教授才有发出邀请的权力,而且有条件,被邀请的人要么是大学教授,要么有学术成果,可我都没有。
壹读:现办职称也来不及……
王石:执行主任要找个教授,他自己不能发出邀请,于是亚洲中心主任就找到我,主任本人就是教授,他和助手就在香港和我见面。事后我才知道那是面试,原来还以为只是一次普通会面。
主任是哈佛大学医学院资深教授,研究课题和医学人类心理学有关,具体说,是研究精神病和基因学的,更概括地说,是研究医学伦理的。而我反复和他强调的是企业伦理,于是合拍了。聊天过程很有意思,他会讲一点中文,我会讲一点英文,说一会他就讲不下去了,我也讲不下去了。但他同意就可以了,不存在要校长批、院长批的问题。
壹读:去了以后会混中国人的圈子吗?
王石:在哈佛,我很快就成了名人。那里有很多中国人经常过来找我或邀请我做演讲,但我都在公寓住,很少去办公室,所以经常找不到我。我大部分时间在学英语在看书,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能睡,那段时间非常的痛苦。
壹读:你是有意跟中国人保持距离?
王石:是啊,和中国人之间不会用英语对话,而且讲话都是中国人的思维,我必须让自己待在英语环境里。
壹读:那现在英语交流无障碍了?
王石:还是有很大障碍,只是一般交流没问题,学术交流还不行。当然,就是学术交流也不会差太远,比如谈企业伦理问题,我不会岔到南极谈企鹅去。但跟英国人交流就不行,他们那个调儿……经常不懂他们说什么,他们可能也不懂我说什么。有一次我说得眉飞色舞,结果坐对面的教授一个劲打瞌睡。
我的变化和哈佛关系不大
壹读:前段时间有种说法是,哈佛前后是两个王石,有吗?
王石:我不去哈佛也会有变化。说有变化,主要是因为有人说我回来之后爱发声了,但我一直在说啊。你看我过去的书《道路与梦想》,非常理想主义。我2006年的观点和现在比没有变化。
壹读:阅历至此,价值观基本定型了?
王石:30多岁的时候已经定型了,说我现在才变化不是夸我而是夸哈佛。一个60岁的人,在哈佛待了两年就全变了,那哈佛的魅力可就太大了!
但你要说英语水平提高了,确实是;你说眼界更宽,确实是;体验更多,确实是。甚至可以说我是重生,什么是重生呢?就是整个脑筋开动起来,可以回到20年前。
壹读:会到“重生”的程度?
王石:一方面,一个人年龄大了,脑子开始退化;另一方面,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依赖,觉得脑筋不好用理所当然。但到美国就必须调整。至于是哈佛、麻省理工还是普通学校,都得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更多的变化是别人看不到的,比如我晚上痛苦得想要放弃,快得抑郁症了,因为要过语言关每天只能睡几小时。
这是我的变化,是别人看不到的。
哈佛让我猛涨知识
壹读:问个笼统的问题,你在哈佛游学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
王石: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人文环境,不仅是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而是给了你新的天地,让你学习西方的效率明显提高了。
比如你可以接触到最热门的人。举个简单例子,当时发生了一个很著名的事故,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很快我就能听到事故的总检察官来做报告,他讲得非常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浅海采油,弄个钢架打到海底就可以了,但深海采油,2000米深,打不到海底。我问你,平台怎么固定?
平常人怎么可能研究这个问题呢?但人家一讲你就明白了,简单来讲,钻井平台四个方向有四台发动机,带动四个螺旋桨,它们在电脑控制下不停旋转,于是就可以保持平衡了。
专家讲,因为它的安全阀门太多了,反而导致问题。一道被击穿,大家觉得还有下一道,结果就到了最后一道,大家发现必须采取措施了,但要启动得签字,负责人却度假去了,于是事故发生了。
壹读:但这些只是知识的增长,而不是观念的改变?
王石:我举这个例子是说,当前世界最热门话题的当事人,就集中在那里,我会长见识,但我的意识形态、哲学观点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壹读:以你的阅历,去哈佛之前就该很了解西方了,为何走入校园时的感受还是有极大不同?
王石:非常不一样,原来了解的只是毛皮,是书本阅读,现在是实实在在就在那里,而不是通过翻译获得。是自己去理解,这让我感到震撼。
壹读:哪怕你已被认为是中国顶级的企业家……
王石:我再顶级也是本土派,没有海外生活经历。虽然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亲身经历亲身感触是不一样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壹读:你在欧美都待了比较长的时间,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吧?
王石:原来感受比较笼统、概念化,我们一说就是“欧美”,但从美国到英国后发现,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
比如英国是国家教育,有名大学里除了白金汉大学是私立的,其他都是公立大学。美国就不一样了,公立和私立大学都有非常著名的。另外,英国非常讲等级讲秩序,能清晰地感受到皇家的存在,剑桥本身就是光荣学院。很多学校的建立者不是国王、王后,就是与皇室有关系的贵族。但在美国,讲的更多的是平等和自由。
壹读:谁对中国更有借鉴意义?
王石:中国体制走出来的人,学英国更容易,但我们常讲“英国老牌帝国主义衰落了”,反而愿意学美国,但很快发现美国好多东西学不了,比如它的文化、价值观,才是支撑美国强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