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沪港合作,将中国(上海)自贸区打造成“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平台的建议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自去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经济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个焦点就是上海自贸区政策及其发展对香港的影响,香港反对派刻意制造舆论后,在市民中始终存在一种深刻忧虑的声音:上海自贸区会对香港带来巨大威胁,香港会失去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低税率吸引力优势。上海、香港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两极,沪港能否形成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均有特别意义。
我和香港大部分人认为,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它的金融、贸易及投资体制改革加速,对香港是竞争更是机遇,短期内不会形成挑战,长期会令香港受惠。从历史发展看,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香港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分享到丰盛的成果,自贸区政策启动及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全面推进是大势所趋,香港顺应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思路,积极调整争取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那么,沪港之间的关系就不是“零和博弈”,反而会形成“水涨船高”的良性效应,香港一如继往会成为中国改革的受益者。从现实状况看,较之以“境内关外”定位的上海自贸区,香港始终有自己不可替代的角色,一个强大的中国完全可以容纳、也应该可以形成两个或多个金融中心。香港经年累积的全境域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配套和高效的金融与服务设施、具有国际视野和成熟运作经验的金融和服务人才群体,都是香港难以被取代的优势所在。香港企业和专业人士比世界任何地方的同行,更熟悉内地市场,也更有条件把握这个机会,在对上海自贸易区发展发挥正面影响中,进一步巩固香港先行者的优势。
因此,沪港合作、优势互补具有现实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本人建议:
一、明确建立沪港两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战略,共同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平台。沪港合作将不仅有利于两地提升各自的竞争优势,相互扶持应对竞争与挑战,而且有利于提振两地对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的信心。
在舆论上加强引导。广泛发动各个领域力量,积极宣传上海自贸区建设不仅不会对香港的投资贸易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将对沪港共同开展金融等合作带来更大契机、注入更强劲动力,合作也将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展开,两地由此会形成更新的优势。努力消除误解和疑虑,凝聚共识谋发展。
在政策上精心衔接。香港有一整套适应于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的成熟制度体系、法律制度以及清晰的产权界定、规范的交易平台、解决纠纷的机制等,值得上海学习与借鉴。两地在政策制定上要精心对接、趋利避害、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注重发挥示范效应。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精髓就是投资贸易的格局,最大程度适应投资贸易便利化。上海自贸区也应从这个大局出发,作为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为中国经济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才具有全国性战略意义。
二、由上海市政府、自贸区主管部门、上海市工商联与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中国商会等多方联合组成合作机构,集结官民双方力量,建立制度性长期双向交流、优势互补合作平台。
为保障沪港各项合作措施的落实,由两地多方有代表性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组成工作平台,特别是充分发挥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工商联和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香港中国商会的积极作用,推出上海自贸区与国际接轨的政策制订和执行,推动信息、人才、金融市场产品的交流,服务于法制环境营造和金融创新与安全、调动投资热情和维护投资者利益。
三、“中国海外投资年会”落户沪港两地,服务于上海自贸区建成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平台,拓展香港与内地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海外投资年会”由香港中国商会主办,香港投资推广署、中央电视台、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全国工商联、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国际商会等机构联合主办,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外交部驻香港特区特派公署等鼎力支持,得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中央政府十大部委和国际机构精心指导。至今已在香港举办两届,在国际上形成很大影响力,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部署的重要交流渠道,李克强总理对两届年会都做了重要批示。建立支持多方合作机构将“中国海外投资年会”组委会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上海总部,每两年中一年(单届)在上海召开,一年(双届)在香港召开,轮流在沪港两地举办活动,聚集世界各地政商精英、专家学者,交流经验、沟通信息、研究问题、捕捉商机,扩大上海自贸区在国际间影响力和沪港两地的紧密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全国各地“引进来”双向投资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