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媒体人观点 >> 正文

张平:中国经济已步入最艰难的转型周期

    来源:不执着财经博客     作者:     2014-08-20     浏览:

  • 字体:

   最新公布的中国第一季经济数据令人堪忧,除了制造业PMI、用电量、工业增加值一片惨淡之外。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是7.4%,与2013年GDP增速7.7%相比,却低了0.3个百分点。虽然这与全年7.5%的增长目标相差不大,仍在合理增长区间之内,但也导致诸多媒体和专家对此却也忧心忡忡,建议政府要出台相对应的经济剌激计划,以挽危局。

   专家们对各项经济指标快速下滑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2008年四季度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次被动的压力测试,当季我国GDP同比增幅大幅回落至6.8%,曾一度造成我国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

   可见当GDP滑出7%以下时,就业就会出现严重问题。而且现在要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6.9%以上.所以跌破7%的底线,已被经济学界认为是后果非常严重的事情。

   在很多专家的眼里,GDP增长就是就业,就业就是稳定,这是高层最关注的一个宏观指标。所以稳增长实际上就是要保就业,而我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确保不滑出7%。而眼前,中国的GDP增长率已经接近到这个危险的边缘,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在注视着,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会如何应对?

   面对如此严竣的局面,中央政府却传递出一个信号:经济减速,可以有;大力剌激经济,却没有。GDP已不是政府工作的首位。在今年两会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价格稳定和GDP”这三个目标是按优先级排列的。那么为什么专家学者们为中国经济走向担忧,而本届政府却并不着急呢?笔者概括起来原因有三

   首先,今年两会上,本届政府就将2014年GDP目标定在7.5%左右,CPI的控制目标定在3.5%。简单的说既要保增长,又要抗通胀。而目前GDP仍然这个区域之内波动,所以,以李克强为首的中央政府并不对此十分在意,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上来。

   再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2013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服务业(第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当前最大的产业。在此之前,制造业景气指标一直被视为GDP增加的风向标,而从现在开始,经济景气与否不能光看制造业景气指标,非制造业景气状况一样也重要。

   实际情况是,最近一年来,我国非制造业PMI指标始终在荣枯线上方运行,表现要好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在54-55%之间,其中住宿、批发、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以上的高景气区间,这充分说明了下游产业的需求和产出表现良好。201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已达到46.1%,超过了制造业,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已毫无悬念。

   所以,只要中国的经济未来一直由服务业来主导,中央政府就无须把加快GDP的增速放在首位,通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来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可以先举例子,中央政府在2013年宣布全年要新增1000万个就业岗位,但事实上,只增长了7.7%,显然去年GDP增速没有“保8”,但是去年全年却新增了1310万个工作岗位。也就是说,只要第三产业在GDP中唱主角,那么中央政府只要在GDP增速在7.5%左右,就可实现就业目标。

   最后,这次的GDP增速下滑,除了今年房地产业销售不景气之外,不少是因为出口大幅下滑有关。比如今年2月份我国出口总值同比大幅下滑,但细查缘由,不难发现,香港下滑31%是拖累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而香港出口数据的大幅萎缩实际上与双边商品贸易无关,而是与人民币套利资金下降引发的数据结果,若剔除这个因素,我们可以观察到,3月份出口增幅大致为6.79%,实际商品出口的增长幅度并不是总量数据所表现的那种大幅下降的悲观趋势。

   再搞新一轮剌激为啥没有明天?

   面对部分专家学者的担忧,甚至有人呼吁中央政府动用“逆周期武器”,例如放宽货币政策去剌激经济、继续加大地方政府投资基建设施的力度。中央政府没有采取像2009年初那样的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剌激计划,因为早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就指出:GDP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一个国家刻意追求狭义的、物质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作为目标,并不利于该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应该说,靠政府投资、宽松货币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鼻祖约翰-凯恩斯的主张,是建议民众尽量消费、没有钱消费就借钱消费,借不到钱就由政府印钞票,以此来发展经济,但是凯恩斯也同样告诉他的后人们,他理论的前提是“短期的”, 他以"inthe long run,we are all dead"(长期,我们都死了)来告诉大家,他提供的是"没有明天"的经济特效药,短期有效,长期食用,那就会成为毒药。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曾经吃过大规模经济剌激的亏,而且目前还在品尝着当年的苦果。上届中央政府为了应对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的袭击,大规模动用4万亿剌激经济,虽然在短期内对经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终于“保8”成功,使经济在暴跌中突然复苏,但也招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地方债风险聚增、影子银行茁壮成长、制造业产能过剩愈加恶化。

   不仅如此,正是因为上轮经济剌激计划,使得我国当前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的回旋空间大幅缩小。一方面,从财政政策方面来看,上一轮经济剌激计划推出之前,各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和担保总计也已经超过了20万亿的规模,而且今明两年要集中到期。

   另一方面,很多人希望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大量增加货币供应,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这次央行决定从2014年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就告诉市场,当局对货币定向微调可以有,货币政策宽松可能性不会存在。

   笔者认为,一边是央行宣布定向降准1000亿规模,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涉农等实体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央行同时又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000亿元28天的正回购操作,意图就在于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让有限的金融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要知道,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并不差钱,而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如何盘活存量资金,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将是央行下了阶段继续要走的一步棋。

   试想一下,如果将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低0.5个百分点,以今年2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5万亿计算,将释放出5250亿元的货币。而按照人民银行《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给出的2013年货币乘数为4.08计算,理论上市场将派生出21420亿元的流动性。而现实情况是,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池子中的水居高不下(M2总规模超过107.74万亿),可见存量资金较为充裕。正是因为如此,近几个月来,央行仍在不断的采取正回购货币政策操作,以回收多余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再出台全面降准的可能性极小。

   经济其实指的是什么呢?"Economics"最早是出自希腊文,意思是家庭和房子,而现代人一说到经济,就马上联想到GDP增长速度、工厂、生产,那是有所偏颇的。经济实质上包含了地球上的家园,内涵是如何让各个物种和谐相处,而不仅仅只是注重GDP的增长速度。其实GDP的增长多零点几个百分点,或少零点几个百分点意义并不大。动不动建议中央政府再行经济剌激计划,将成千古罪人。

   本届政府该如何保增长和控通胀?

   面对当前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现下滑的趋势,新一届中央政府认识到目前经济要保增长,仍然离不开投资需求来拉动,所以在铁路、港口等基础建设项目上的投资仍然不断,但与之前相比的是,现在的投资不再是由政府向银行贷款来投资,而是通过发放金融债券,引导民间资金到基础设施投资中来,这样既盘活了社会存量资金,确保了经济的增长,又使通胀稳定在之前设定的目标区域之内。

   ①保增长仍需投资驱动

   从中短期来看,在消费真正启动之前,中国经济仍然离不开投资驱动,此次加快铁路建设、部署加强棚户区改造,与当年的四万亿大投资有本质上的区别。是政府希望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而不是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

   另外铁路建设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也将创新,今年向社会发行1500亿元,实施铁路债券投资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确保铁路投资稳定增长和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一方面更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与当年4万亿投资靠银行贷款本质的区别是,更大程度上用好了社会的存量资金,这样M2增速将会始终处于低位,而宽松信贷所造成的恶性通胀的可能性将大大舒缓。

   也许以后我们会经常遇见这样一种局面。国内投资依然高速增长,但是资金来源和投向等已经完全不同。这种模式的投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剌激性投资。在这种态势下,M2会回到较慢的速度。正像今年3月M2的增速是12.1%,创下13年新低,在此之前,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20%。见到此种情况,以后大家就会晓得,这就是改革。

   ②制度改革有利经济长远发展

   现在的中国,与上世纪90年代时完全不同。那时候,有大量国企倒闭、职工下岗、银行坏账濒临崩溃。而当前的中国,实际上实体经济的增长点还在,只是缺乏改革措施,让这种增长点没有真正激发出来,这才让经济显得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而已。

   而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将更多的精神放在了改革之上,因为唯有改革才能激发出活力和创造力,当然这样的改革红利要想真正释放出来,需要有一个过程,但中国经济以此才能真正步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首先,进一步简政放权,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就是只要市场能做好的,就让市场去调节,政府之手不再参与,政府只负责事后监管的责任和危机处置工作,其他一切都由市场说了算,这样将使市场的潜力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再者,通过国企改革将国企央企的潜力更好的发展出来。自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题以来,国有资本怎么混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并不是拿出30-50%的股份让民营企业进来参股,国企改革的终级目标,应该是在国有股股东中,没有一家股权独大的情况。这样民间资本可以参与到决策管理中来,那么国有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细了国企改革的路径,混合所有制将是改革的重点。以中石化打头阵,目前还有格力集团、上海绿地和城投控股等大型国企先后引入战略投资者,不过这次中石化引入300亿社会资本,但也只占5%,若股份占比过小,战略投资者在国企中没有话语权,那也很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最后,打破垄断行业的蕃蓠引入民间资本。国务院4月23日召开常务会议,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进入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过去以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导的领域。

   会议决定,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等方面,首批推出80个符合规划布局要求、有利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

   当前中国还要防范哪些金融风险?

   当中国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中,很多金融风险并不会马上爆发。即使爆发,也很快会给短期的繁荣所掩盖,从而长期蛰伏。而目前正值中国经济下滑之际,一些原本深藏已久的金融风险或将集中爆发,这就是当前新一届中央政府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

   ①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将骤然上升

   据《中国经营报》统计,截至3月28日,已有6家银行发布2013年年度报告。值得关注的是,各家银行逾期贷款均呈现增势,与去年相比新增约660亿元。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增长较快,而业内普遍担忧的房地产行业产生的银行不良贷款却有所下降。

   笔者认为,从稍早之前有钢贸企业互保联保,造成了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上升,到最近的杭州萧山出现民营企业因银行的抽贷而大面积倒闭潮,制造业的信贷风险已不可低估。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双降”的时代已经过去。正是由于去年风险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不良贷款增长的趋势在2014年延续的可能性也正在加大。那么为什么会是制造业不幸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源头”呢?

   首先,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和2009年银行贷款暴增9.67万亿投放资金,使我国制造业本来处于“去产能化”和转型升级的良好势头被打破。进入2013年,产能过剩导致的信贷风险正在暴露。煤炭行业不景气造成的煤炭积压、水泥产能过剩、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以及建材和有色金属价格下降、产能过剩,都对信贷资金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因为,这些产能过剩中无论是生产能力过剩,还是生产产品积压,占压的大多是银行贷款。如果这些产能长期得不到消化,贷款到期必将形成不良贷款。

   再者,经济周期出现波动时,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出现一定困难,特别是浙江地区,对银行资产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之前银监会曾对九大行业五类信贷发出过警示,比较典型的是钢贸、造船、光伏行业,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和收入减少会直接影响贷款的偿还。

   此外,相对于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国企央企,银行并不愿意过多地在中小型企业身上分散精力。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利率至少要上浮10%-30%。这在企业经营本身就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企业长期遭遇如此高的融资负担,不良贷款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三,很多大型制造型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的同时,因嫌本行赚钱慢,而房地产市场赢利快,所以没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企业产业结构转型之上来,而是投入到了房地产领域。又因为目前中国部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泡沫出现破裂征兆,这些原本进入制造业的资金一时陷入房地产领域无法收回,而这部分信贷资金本该算在房地产业身上,现在却全算在了制造业头上。

   ②房地产造成的金融风险不可低估

   我国一季度GDP的下滑,与房地产业的持续低迷不无关系。而且房地产如果出现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不过很多人感到奇怪,进入2014年房地产业虽然较为萎缩,但为啥不良贷款率却远不及制造业高呢?其实,很多开发商也面临“资金链”严重紧绷、不良贷款不断显露的严峻问题。

   但是,一方面,目前大城市房地产泡沫尚无真正破裂,各大银行选取更加变通的手段,没有将开发商实际列入不良贷款的范畴,而是允许其延期还款。另一方面,开发商们大多贷款数量巨大,涉及关系也重大,这让地方政府对开发商始终不愿落井下石。但并不是说房地产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风险就不存在了。

   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一方面本届政府力图通过用好社会存量资金,进行各种基础设施投资,来为“保增长”服务,而用存量资金可使通胀风险大大降低。同时,本届政府也在至力于简政放权、国企改革、打破垄断等一系列制度改革,让改革红利充分的释放出来,如此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本届政府还要面对制造业、房地产业的不景气,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金融风险。所以改革在经济下滑和风险中进行,其难度系数可见一斑。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