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人》杂志近日报道,江阴丰源小贷公司老板任标卷款逾2亿元跑路,而其所留下的债务黑洞则高达10亿元以上。
尽管此事件有当事人涉嫌圈钱的嫌疑,且是个案,但亦折射出民资介入小额贷款、乃至整个金融业的运营乱象。仅就江苏一省而言,今年初,省内最大的民资担保公司“鑫信担保”就已传出濒临破产的消息,而在更早些的2012年,连云港地区就发生过数家民资担保公司破产倒闭引发的连锁事件。
对近年来民资进军金融业进行简要盘点,我们会发现,民资疯狂涉足金融业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7年—2009年,民资在这一阶段疯狂进军小贷行业和担保行业;二是2010年—2012年,经由互联网浪潮的助推,民资在这一阶段大举涉足P2P网贷行业;三是2013年至今,在银行业对民资的新一轮政策解禁之下,具有超强实力的民资,已逐步参与到民资银行的试点。
对上述前两个阶段进行评估,我们不能不承认,除少数民资进军金融业获得成功外,相当一部分是以惨淡收场的。以担保行业为例,在度过2007年—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后,随着2010年银行业启动的信贷收紧,自2011年开始,我国担保行业整体陷入“哀鸿遍野”的境地,不仅中小规模的担保公司普遍周转不灵,就连华鼎和中担这样超大规模的担保公司,亦于2012年接连陷入破产困境;再以P2P网贷为例,就在上月,国内最大的P2P网贷公司宜信传出有高达8亿元的坏帐将难以追回,对于关注该行业发展的人来说,宜信传出这则“重磅”负面新闻其实并不突然,因为,就P2P网贷整个行业而论,自2013年以来,全国P2P网贷平台倒闭或负责人跑路的就有85家,从而导致近30%的P2P网贷平台的投资者惨遭损失。
担保业和P2P网贷仅是民资介入金融业受挫的缩影,而从更广泛的范围看,包括典当、融资租赁、小贷公司等金融行业,近年来均不甚景气,而这些金融领域恰恰均是民资介入金融业的扎堆之地。
民资介入金融业之所以容易出现“兴奋而来,受挫而回”的现象,深究其根源,则主要有两大因素,其一是金融领域开放的格局使然,这是外部因素,其二是民资介入金融业的心态使然,这是自身因素。
之于金融领域开放的格局而言,通过简单对照就可发现,我国近年来真正对民资大范围开放的金融领域,主要是担保、小贷和P2P网贷,尽管这三块金融业务表面上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但实质上却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国有资本基于其风险的不可控性,故而才愿意将这些阵地让渡给民资。而对于证券、信托、保险和银行这些单笔业务风险偏低的金融领域,虽然近年来也在陆续向民资开放,但是其整体仍保持着“有限开放”状态。正是在这种格局下,近年来我国民资对金融业大规模介入的领域,往往是国资不愿介入或本身就是国资金融机构想转移风险的领域。
之于民资介入金融业的心态而言,民资对金融业的疯狂进军,除少数具有战略视野和稳健心态外,相当一部分是冲着金融业所谓的“暴利属性”介入的,故而,在这种赚取暴利的急躁心态之下,民资对金融业的介入,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才准备和体系构建,在运营过程中,又往往过于追逐业务规模,而忽视风险控制,甚至对违反金融法规也在所不惜。正是在这种普遍性的不良心态下,民资对金融业的介入,往往很难走出以三年为期的死亡周期,而且因为民资介入金融业对杠杆使用的偏好,往往前两年呈勃兴之势,第三年则突然地进入衰败之境。
民资介入具体金融领域之初,往往会拜政策性利好所赐,带来短期业务量的大幅上升,比如2008年下半年之所以会出现民资疯狂进军担保行业,是因为其时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中央和各级政府急速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规模,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入,大中型商业银行基于其信用审核成本高以及资产质量偏低等因素,自然又不愿过多涉足,正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这种矛盾心理,才最终迎来了民资介入担保业的“大跃进”局面,与2007年底全国3千多家担保机构相比,2009年底全国已有近6千家担保机构。但是,作为大中型商业银行不愿过多涉足的高风险领域,民资介入担保业可以因政策而勃兴,也很容易因政策而受挫,而在2010年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入调整期后,担保行业的系统风险就开始无法遏制地大面积暴露。
之于当下而言,在政策对民资开放金融领域仍然存在选择性放开和选择性限制的情况下,民资对金融业的介入不宜过度疯狂,而应在反复权衡冷静分析后再进场。首先对金融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金融业本质是有“经营风险”的行业,其次要考量现有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组织框架对接金融业的匹配度,不匹配的应提前调整到位或暂缓介入金融业,最后还应随时防范因政策调整等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