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媒体人观点 >> 正文

吴迎秋:汽车召回缘何屡遭过分解读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14-08-19     浏览:

  • 字体:

   近日,通用汽车今年以来在北美市场累计高达2000万辆的大规模召回事件波及到了国内。有人就此质疑通用汽车的产品品质,甚至有人把矛头指向上海通用,认为其没有同步召回相关车型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其实在我看来,这又是一次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先验主义思维导致的过分解读汽车召回的事件。正如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过的那样,大家对汽车召回已经患上了“敏感症”。

   之所以说信息不对称,是因为消费者对于通用召回的真实情况并不掌握。我了解的情况是,通用汽车在自检过程中发现了点火开关存在缺陷,迅速不惜成本组织了如此大规模的召回。由于近期召回的近2000万辆车型中,70%左右已经停产,超过90%的车型从来没有出口到中国市场,已经出口到中国的部分车型,上海通用已经向质检总局申报后启动了召回程序,所以共涉及61954辆。此外,上海通用已经国产的与本轮通用召回相同型号的车型,也由于配件和生产工艺的不同,不存在类似安全隐患,因此也没有召回的必要。

   而先验主义思维更是过分解读汽车召回的重要因素。由于消费者与主机厂相比,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再加上中国召回管理制度此前的不够完善,确实有一些隐瞒缺陷、抗拒召回的企业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家习惯性地把矛头指向相关企业,似乎就能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利益。

   还有一种典型的心理,就是消费者经常把同一品牌的国内外召回数量作比较,如果国外同款车型召回数量庞大,而国内召回数量很少的时候,就会认为国内企业在故意隐瞒而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像上海通用这样拥有通用BIQ(BuiltinQuality,制造质量)全球体系内最高等级工厂,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线的企业,一旦涉及到汽车召回事件,尽管该召回召回,该披露信息就披露信息,依然会陷入舆论的漩涡。

   我想说的是,召回数量的多寡与产品质量好坏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关联,反而是企业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体现。以美国为例,由于汽车产品准入采取企业自检的方式,出现产品缺陷同样也是企业自查,一旦隐瞒将会遭到难以承受的惩罚,因此大规模召回在美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尤其是近些年,几乎每年的汽车召回数量都要远远超过新车的销量,涉及到北美市场几乎全部的汽车品牌,如果就此得出美国市场上汽车产品质量都很差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

   所以说美国消费者对于汽车召回已经司空见惯,并不会以此为标准作为是否购买某种车型的参考,这也是通用汽车一边大规模召回,一边产品销量却屡创新高的原因。

   而要让国内消费者不再谈召回色变甚至对汽车召回过于敏感,则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继续完善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对企业有足够的威慑力;而消费者则要更好地理解召回制度,不至于一有召回就以弱者的心态跟企业对抗;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企业的自律,要本着对消费者负责和维护品牌声誉的角度积极地开展产品自查,有缺陷及时公布并采取相应行动。

   西方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叫“墨菲定律”,大概意思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而不采取行动的话,那就一定会发生。汽车企业对于产品哪怕很小的缺陷,就刻意去隐瞒,总有一天会为当初的侥幸心理而付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通用汽车的大规模召回尽管短期内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从长远看却赢得了用户的口碑,实际上是并不吃亏的。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