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闭眼前看到的最后一个物件是手机,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物件也是手机。”有过这种体验的同学请举手告诉我一下。
如果我说,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也许很多人不会反对。当今中国,每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9000万台,是美国的三倍。基础于手机的生活及商务应用已成为商业世界最令人激动的创新场,小小的手机屏幕也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谁统治了我们的手机?在这个小小的屏幕背后,是否即将出现一些新的“控制者”?他们将怎样左右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提供了一组过去二十个月——即2012年8月到今年4月的数据给我,包括:排名前20位APP产品的使用时长、覆盖人数及覆盖人数月复合增长率。由此,我们得以一窥真实的手机世界。
先说覆盖人数最多的前五款产品,在2012年8月,分别是QQ、UC手机浏览器、微信、新浪微博和360手机卫士,而到今年的4月,前五位则更改为微信、QQ、支付宝、UC手机浏览器和淘宝。
一个最突出的印象便是:寡头型统治者正在出现。
二十个月前的前五名,分属于四家不同的公司,可是二十个月之后,前五名已被腾讯系和阿里系全部包揽!
若放眼于前二十位覆盖人数最多的产品,这个态势也是明显的:二十个月前的APP产品分属于13家完全独立的公司,可谓春秋割据,天下纷乱,可是如今却只归属于“战国七雄”,其中,属于腾讯系的有7家,除了京东商城、搜狗外均为“子弟兵”,属于阿里系的有7家,其中排名第四的UC、第六的新浪微博和第八的优酷,均为最近的一年里重资并购所得,由此可见马云在手机端的布局非常之迅速和坚决。除了这两大集团之外,百度系为三家,均为十名以外,360系为两家,苏宁靠收购PPTV抢得一席,搜狐因输入法保留半席。
我们再来看使用时长的前二十位产品。在2012年8月,排名前三位的都是腾讯的产品,分别是UC手机浏览器、QQ和微信,而到今年4月,排名更改为微信、QQ和优酷。
以微信为例,2012年8月,微信的使用总时长为75.54亿分钟,至2014年4月使用总时长高达939.57亿分钟,为2012年8月的12.44倍,说明用户粘性有了明显提高。它的时长总数比二十个月前的QQ手机浏览器的时长总数增加了6.4倍,这是两组十分惊人的数据,也就是说,中国人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大幅度地增加。
在比较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手机视频的大规模崛起,前十位中居然有五家视频网站,分别是优酷、爱奇艺、PPS、PPTV和搜狐视频。这似乎意味着视觉饕餮时代的呼啸而至。另外一个可以猜想的未来是,随着4G手机的普及,手游一定会迎来一个爆发期——在过去二十个月里,手机游戏在大类应用中的排名从十名开外一跃而提高到了第五,超过社交网络,仅次于实用工具、通讯聊天、影音多媒体和便捷生活——在那个时候,时长排名又将发生一次剧烈的变化。
在使用时长的前二十个app名单中,寡头竞争的情况仍然显著,腾讯系和阿里系分别占据了五款,为半壁江山。
艾瑞的研究员计算出一个特别有价值的数据:在所有手机用户的月使用时长中,腾讯产品的占比达到了28.01%,阿里产品为7.53%,百度产品为3.14%。BAT之和,逼近40%。这一数据尚不包括BAT所投资参股的公司,如京东、优酷、91公司等等。大致通算一下,BAT所控制的公司“统治”了超过六成的手机时间。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打开手机,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BAT帝国的疆域中“自由地浏览和消费”。
与PC端相比,手机的屏幕要小得多,相应的,人们随机搜索和浏览的时间成本将大大增加,因此,手机流量入口的意义远超过电脑。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围绕着流量入口发生了一系列的、猛烈的并购行动,到今天,战略性的势力重组似乎已经完成。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景象大抵有三:
其一,流量霸主已然形成。PC时代的BAT三巨头依靠资本并购、模式创新、既有用户导入的能力仍然获得了垄断性的优势。与美国互联网模式非常不同的是,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一向有“环境通吃”的特征,也因此,寡头模式非常容易产生;
其二,“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与“视频+游戏”将成为手机市场上最重要的套现产业。从艾瑞提供的“中国Top20App覆盖人数月复合增长率”一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二十个月里,覆盖人数增长最快的APP产品,大多与此相关。
其三,应用性创新的锐度将大幅度减弱,对垄断集团的突围和超越需要更具有颠覆能力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穿戴技术、语音和图像识别技术、材料革命和基础于大数据的非线性信息传递才是未来最有可能的突破口。
总体而言,商业创新是经济繁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加里•哈默在《管理的未来》一书中论证说,“当今企业的战略生命周期在缩短,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比以往更容易。但是,一个行业发展得越快,它的商业模式就会越早达到极限。”过去的二十个月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无疑再次印证了哈默的这一观点。
(感谢艾瑞咨询为本文提供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