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在台湾70年代,主要是利用“钢琴店或乐器店”的店销方式。结果,大品牌好卖,小品牌难生存。于是,有一些公司就想到办“钢琴教室”的方法,会到“钢琴教室”学弹琴的小朋友,他们家没有钢琴,而要想学会弹琴,就不得不买钢琴。
所以,“教室”是推动钢琴销售的有力手段。但是,要开办“钢琴教室”,就要有师资。但是,所有的钢琴老师都被大品牌公司所用,也不可能配合小品牌公司。所以,要“曲线救国”。台北一家小品牌公司运用了巧妙的策略,绕开了大品牌的封锁。
他们出资150万,成立了“台湾儿童钢琴教育基金会”,让原来的销售员改行当“基金会秘书”。接着,这些“秘书”找到了原来那些钢琴老师,跟他们说:“老师,您教育儿童,培育英才很神圣!我们台湾儿童钢琴教育基金会,很尊敬您、崇拜您,您看,这一张是聘书,要聘您当基金会的顾问。”
“不只这样,您从今天起,认真专心教儿童,这些学生的‘母姐会’我来办,
‘家庭拜访’我来做,您看!我要拿基金会的宣传单到各幼儿园去发,上面都是您的电话、地址,帮您招生啦!”
虽然钢琴老师之间,也有竞争。但却远不如“钢琴品牌”之间的竞争激烈。所以,小品牌公司的业务人员,可以相对轻松地帮老师来招生。结果,该小品牌公司迅速“招徕”了大量的钢琴教师来合作。
公司帮老师来招生,老师向小朋友推荐该公司的钢琴。于是,互利互惠,小品牌钢琴公司快速地攻占了台北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