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股票发行注册制度,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就在近日,管理层再度强调推进注册制度,并首次使用了"抓紧出台改革方案"等敏感措辞。由此可见,注册制的全面铺开时间已经为时不远了。
何谓注册制?实质上,注册制的核心在于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让市场来决定企业的生死,以此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从某种程度上缓解当前IPO排队时间过长的难题。
自去年年底以来,我国逐渐从核准制度向注册制度过渡,并加快推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实行注册制度全面铺开的政策。届时,将会对我国资本市场带来深刻的影响。
十三年前,我国正式实行核准制度。期间,发审委的权力得到迅速地膨胀,并长期处于总揽大权,决定企业生死的地位。
一直以来,我国首发企业的审核流程相当繁杂,从受理材料到获取批文需要经历九个环节,历时相当漫长。
一般而言,这九个环节分别为受理、预披露、反馈会、见面会、预先披露更新、召开初审会、发审会及封卷、会后事项,最后才得以获取核准的批文。
最为关键的是,因发审委是新股发行上市前最重要的一道关卡,而企业能否成功获取批文则基本依赖于发审委的审核结果。
对此,在发审委总揽大权的大背景下,就容易造成两种局面。
一方面,因发审委掌握了最后的把关,其审核结果将直接决定企业的上市进程。至此,发审委委员容易借助自己的特权谋求利益。最后,企业得以放行,而发审委委员也轻易获取一笔不少的报酬费。另一方面,因发审委需要严格把关,而等待发审结果的企业数量庞大,最终影响到企业获取核准批文的时间。有时候,因企业无法忍受漫长的等待,而自主离开排队的队伍,借道其它渠道实现上市的目的。
显然,因发审委的存在,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烦恼",同时也沉重打击了企业融资的需求。至此,出于提升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加快企业的上市步伐,注册制取代核准制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那么,随着注册制的全面铺开,核准制下的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行为就会荡然无存了吗?对此,笔者深感疑惑。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核准制下发审委的主要功能。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核准制下,发审委的设立实质上是为企业上市设置了一道门槛。其中,与注册制最大的区别,就是核准制不仅要充分公开企业的真实状况,而且还要符合有关管理机构所规定的各项条款,最后还得要对发行人的发行条件进行实质性的审核。
显然,在核准制下,实质上起到了企业过滤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企业盲目发行上市的乱象。
至于注册制,虽然不会对拟上市企业采取放纵的态度,但是其本质就是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让市场来决定企业的生死。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
对此,笔者认为,在注册制全面铺开之际,最引起市场担忧的莫过于两大问题。
其一、注册制是否为不诚信企业上市开了绿灯。
盛产不诚信企业可以认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乱象。当然,这种现象还是建立在具备一定过滤功能的核准制度环境之下。
在国内,因长期的特权垄断色彩浓厚,中小企业难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而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过去我国中小企业的年均利润率或不足2.5%。
于是,在"两多两少"的大环境下,企业家们都急于寻求一个具备低违规成本,高回报率的场所。显然,这个场所就是我们熟悉的证券市场。
企业上市,给企业家最大的利益就是提升企业的品牌,实现个人财富的爆发性增长。一边是企业家们"好高骛远"的创业心态,另一边却是证券市场诱人的"造富效应"。因此,企业家只要将企业弄到证券市场发行上市,则将会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
但是,因我国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过高,而期待上市的企业数量却非常庞大。至此,有不少不诚信的企业借助违规造假等行为实现上市的目的。多年来,在A股市场中,不诚信企业的数量并不少,而每年遭到严惩的企业却屈指可数。
因此,在注册制全面铺开的大环境下,或许,就是为不诚信企业的上市开了绿灯。
其二、如何保证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
注册制,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为大量企业上市带来了契机。但是,又如何实现企业的退出功能呢?
强制退市、严格信披被认为是注册制度下的最大补充。不过,在具体执行中,却面临了诸多的问题。
其中,因受到"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影响,强制退市或许未能成功让之前违规造假的上市企业得到严惩。而真正实现强制退市的功能,或许还得等待下一个违规造假者。
此外,我国《证券法》完善修订进程缓慢,已经无法赶上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速度。对此,因政策缺乏了法律的支撑,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这也是注册制度下的最大忧虑。
笔者郭施亮认为,虽然注册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可进一步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但是,政策的全面推进,还得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否则,若盲目铺开注册制度,恐怕我国资本市场就会沦为不诚信企业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