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4年9月19日登陆纽交所仅仅四个多月的时间,阿里巴巴最近经历了一次刀口舔血式的惊魂一颤。此次事件源于淘宝网假货,始于中国工商总局白皮书,终于握手言和。不可否认,整个事件从始至终仅经历了短暂的10天,也着实带来了一身冷汗。然而汗落之后,事情似乎并没有就此结束,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将会不断扰动着那颗属于阿里巴巴的高傲的心。
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发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随后的1月28日工商总局又公布一份名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此举一出,市场一片哗然,这份报告对于阿里巴巴有如晴天霹雳,顿时激起了阿里巴巴的强势反应,与工商总局之间的“冲突”加速升级,在这期间阿里巴巴还发布了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财报。带来的影响是,仅1月29、30日两个交易日,阿里巴巴股价就连续大跌超过12%,市值蒸发更是超过300亿美元,而且连带大部分中概股盘中出现下挫,多只中概股跌幅超过了4%。更严重的是,工商总局的这份白皮书随即引起了华尔街投资人和美国王牌律所的高度关注,阿里巴巴面临的可能是一场资本大逃亡和一场异常棘手的集体诉讼。然而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关口,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突然宣布会见马云,正式表态此前发布的“白皮书”不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随即握手言和。一场惊动华尔街的“闹剧”就此结束,整个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值得玩味之处,而其中最值得关注和深思的莫过于“假货”问题。
关于假货问题,首先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全球,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全球每年假货的价值超过2500亿美元。美国彭博社提到,美国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上假货横行,意大利两名网络安全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涉及时尚和奢侈品的广告中有将近30%为假货和仿冒品。英、法、德、西班牙、比利时从2007年开始的对eBay的假货问题诉讼经历了长达7年之久,直到去年初才达成和解。可见,假货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而且被假货问题困扰的互联网巨头不只阿里巴巴一家,但为何阿里巴巴此次反应如此激烈?又为何很快就引起了包括美国著名的波默朗茨律所在内的5家律师事务所对其展开调查、并向投资者发出警告呢?
作为一家控制着中国电子零售市场近八成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美国市场上谈到假货问题时底气明显不足,因为从2008到2011这几年里,美国的“恶名市场”(notoriousmarkets)报告中每年都会提到阿里巴巴网站和淘宝网,尽管2012年12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报告已将其从名单中移除,尽管在登陆纽交所的时候阿里巴巴也成功规避了假货问题。但假货问题一直是其管理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在美国,商家的信任危机绝非小事,何况是纽交所有史以来最大的IPO公司,一旦被美国的律师事务所、华尔街投机客、做空机构盯上,他们就会像恶狼一样一拥而上,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管理层早就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行动,高调措施打击假冒商品,2013年以来共计投入1.6亿美元,雇用了一支2000人的团队专门监督旗下网站的假货问题,阿里巴巴显然早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这次工商总局的一纸报告直接击中了阿里巴巴的“要害”,也难怪阿里巴巴反应如此剧烈。
上面我们提到的波默朗茨律所,成立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美国享有盛誉,由被称为“集体诉讼教父”的亚伯拉罕·L·波默朗茨创立,所以此事如果引起美国律师事务所的纷纷跟风,对阿里巴巴来说绝不是好消息,尽管目前工商总局已经表示此前发布的白皮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事实是:阿里巴巴的假货问题又重新呈现在美国投资者面前。而且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聚美优品、网秦、世纪互联等多家中概股公司近期也都遭遇上述几家律师所的大举做空。更值得警惕的是,仅2010年到2012年三年的时间里,就有超过30只中概股惨遭做空,其中不少以退市、申请破产告终。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由工商总局触发的这场“白皮书”事件,显然已经惊动了潜伏已久的华尔街做空机构,接下来在面临信任危机的处理方式上稍有不慎,身披各种“光环”的阿里巴巴也同样难以幸免于做空机构的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