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新
恰逢本命年的他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在做着这么一件事:用在外界习得的技能和经验,连接故乡,重新定义自己和故乡的关系,帮助家乡进步——
“我们总有一点妄自菲薄,觉得潮汕的东西就是很潮汕的,只有潮汕人才能欣赏得了。实际上潮汕的东西也可以是世界的,可以是世界一流的。只有放在争取世界一流的标准上,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好东西。我们是有创意和能力的一代人,我们的实力也会随着发展不断增强,我们不用再等待政府主导、集体规划去把城市变得更好,我们自己就可以做,这是一个个人发展可能领先于城市发展的时代……”
这是“听潮”发起人李梓新在“听潮2015”的现场闭幕讲话时说的一段话。
故乡是母体,也是灵魂和脚步的出发点。
今年恰逢本命年的李梓新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在做着这么一件事——用在外界习得的技能和经验,连接故乡,重新定义自己和故乡的关系,帮助故乡进步。
于是,从2014年农历新年开始,他和他的“中国三明治”都会在潮汕地区办一场在大城市已经习以为常的TED形式分享会,由众多在外发展的潮人回乡,用潮汕方言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理念,以此鼓励潮汕年轻人敢于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创新突破,从而帮助家乡发展。
大年初五,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时,这场分享会来到汕头,来到汕头大学。今年,它被命名为——“让我们和故乡与灵魂重新连接”。
折腾,成了李梓新的代名词
翻开李梓新的简历,1979年生于广东潮州,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随后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担任媒体记者,2005年底受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创院院长陈婉莹教授的邀请,从上海回到汕头,帮助学院处理对外公关事务,2008年8-11月受李嘉诚基金会和汕头大学派遣,率汕大学生采访团赴美采访美国总统大选,2009年8月考取伦敦大学奖学金修读国际公共政策硕士,回国后担任上海《外滩画报》主笔并创办“中国三明治”网站,2014年开始,他辞职开始全职做“中国三明治”网。
李梓新说:“这么多年的走南闯北,我是一个在内心要求自己每年进步一点点的人,这种对‘进步’的追求使我看起来有些折腾。”
在家乡潮州的父亲看了他做的“中国三明治”网站说:“这就是他。”
他用了三年时间,努力让人懂得他正在做的不是一家餐饮店。
这个网站是为和李梓新年龄相近,基本上和改革开放同龄,现在三十岁上下的中国年轻人度身定做的。这批人正在慢慢成长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却又有很多困惑和思考。李梓新认为“中国三明治”网站就是为“三明治一代”提供正能量,提供一个抱团取暖的平台。
记者打开这份“中国三明治”,在这个“速食”的年代,它显得有点拖沓,因为必须沉下心来阅读别人分享的故事和文字,才能从中获取养分,看起来是一种“逆潮流”之举,李梓新说:“逆潮流的事情自己常做,比如离开上海回到潮汕工作生活,比如工作7年后突然去留学读书,比如已到第三个本命年仍有一些不安定的念头,期望用自己的力量将在外的潮汕青年与本地青年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为家乡做点实事,在智慧上助家乡发展。”
TIDE,凸显办听潮出发点
听潮的主题是TIDE,分别代表英文Teochew(潮汕)、Innovation(创新)、Dream(梦想)、Education(教育)的缩写,旨在将创新文化和观念导入到潮汕地区,鼓励潮汕地区的年轻人敢于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突破。
这个由“中国三明治”主办,国内首个以潮汕方言进行的分享会,幼龄只有2岁,去年第一届在古城潮州悄然举办,获得了好评如潮。李梓新对记者说:“这一年来,很多朋友都在问我,什么时候再办一次‘听潮’。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份越来越大的责任和一把不能停息的火炬,我举着这把火炬,便要不断前驱。”
在李梓新的博客上他写道:“在过去的一年里,潮汕人享受着厦深高铁带来的便利,但潮汕地区的资源吸附力和人才吸引力并没有太大的起色。汕头、揭阳、潮州三市的GDP总量在广东省仍处于落后地位,冀望于大格局的变化是缓慢的,个人时代每一个微小个体的创新和变化,都可能撕破格局创造新世界,倒逼地反过来带动城市的发展。‘听潮’正如其母体‘中国三明治’一样,一直倡导个人的创新,我们期望将更多的创新个体带上更大的舞台,从而更好地反哺家乡。”
“未来我希望‘听潮’是什么样的”
李梓新说:“潮汕人追赶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的愿望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一次发生在韩愈治潮的时候;第二次发展,是汕头开埠之后,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文明;现在,我们第三次,站在互联网的起点,接触到世界的潮流。”
在记者眼前的李梓新,没有潮范儿十足的打扮,却有着洞察潮流的思维,他对记者说:“我19岁前没有去过大城市,没有出过家乡,所以我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小城简单的生活让我到了外边一直充满着不真实感。1998年北上上大学以来,我的生活就像一个新版的游戏,一直到今日,我都觉得一切都是新的,包括‘听潮’,是秉承了互联网资源融合的特点,汇集广州、上海、北京一线城市潮汕青年的力量,共同完成一个乡土文化的事情。”
“听潮”的意义在李梓新和他的团队看来,非常简单,以微薄的力量,促成许多事情发生,推动潮汕的一点点进步,让更多社会创新的事物有了萌芽。
现场
坚持每一份热爱,当你做每一件事的时候
陈楸帆(1981年出生在汕头,18岁离开故乡,北上求学,获得北京大学中文及影视编导双学位,此后游走于技术与科幻创作之间,现供职于百度从事互联网广告策划工作。他创作的科幻小说《荒潮》荣获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新锐作家金奖,以及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金奖,最佳短篇科幻小说银奖等奖项,被誉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
创作科幻小说纯粹是为兴趣而做,正所谓“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写科幻小说就是我的初心,科幻应该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他可以谈论很多主流文学没有谈论的事情,包括雾霾现象、环境污染、族群的对立与对抗等等这些敏感的话题,可以借用“科幻”这样一种形式通过假设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坚持每一份热爱,当你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是为下一步做准备,这些都是宝贵的经历。
有梦的人生,才会精彩
孙东纯(潮州人,80后。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曾是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领。2006年末至2008年初,他用13个月时间完成了一次横跨亚洲的“间隔年”之旅,成为中国间隔年精神的先行者,并写成《迟到的间隔年》一书,现旅居日本)
16岁的时候,我爸说,你要去一趟北京。因为我15岁的时候去北京见了毛主席,觉得再穷也要让孩子去北京见世面。
2005年,我第一次出国,去泰国的清迈,我遇见一个德国的女孩已经在清迈玩了一年多,我疑问为什么可以逗留这么久?她告诉我,Ifyoureallywantto,youcan(你如果真的想做,这件事你就可以做到)!接下来我去了柬埔寨,又遇到一个英国的女孩,边旅行边帮助那里贫困的小孩,已经待了2年9个月,这启发了我的思考,开始寻找除了旅游之外的另一种模式。
2008年,我存了2万1千元,打算自己去“间隔年”3个月,结果一走就走了13个月。
有梦的人生,才会精彩。用自己的梦想,勇敢努力。未来的你,就是自己的偶像。
为潮汕美食文化尽力
麦嘉(90后,潮州镇记牛丸的第三代传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传统餐饮带入生鲜电商行业,延续和传承地方美食文化)
潮汕美食的线下餐饮,要撕去潮汕的标签,淡化地方标示,强化地方文化,我希望为潮汕的美食文化,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用产品讲述潮汕人故事
余佳武(前微软工程师,在北京做卷粿条的“世界迷浆”创始人)
对于微软来说,我在里面,是一个小水池,走出微软,我找到一片大海。
金昂金(深圳潮人手信电商“世散物”团队首席设计师)
我们用产品,来讲潮汕人的故事,作为梦想嫁接现实的渠道,用自己在外学习的东西,改变潮汕人固化的思维。
庄世谦(独立服装品牌FUSSED设计师)
在我眼里,潮汕地区既是传统的、安逸的,也正处在发展期,我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也尽力区帮助潮汕地区的年轻人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情,甚至是梦想,我希望潮汕地区有朝一日能形成独立时装设计师的生态圈。
吴泽霞(1994年出生,新生代潮剧女小生,曾分别获得2004年、2008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华奖,2次获得潮汕星河奖文艺类一等奖,2011年获广东省第七届戏剧演艺大赛银奖以及上海市国家京昆艺术传承专项奖学金。她执导的《花园会》、《梅亭雪》送选第十四届。十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荣获金奖)
如何解决潮剧的创新和传承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两者都不能放弃,只能在实践中不断磨合。
无论如何,在追随自己理想的时候,应该有更多的冲劲,相信自己,从不放弃,勇往直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自己。
专家
潮汕有望,因为有这么多靠谱潮青
林伦伦(韩山师范学院院长,中国语言学学会、中国语言文字应用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委,1994年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已出版《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潮汕文化大观》、《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等著作20多部)
潮汕有望,因为有在座这么多潮汕靠谱青年,潮汕文化,在你们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听完几个年轻人的分享,对我的启发很大,我准备请庄世谦设计1、2套老人流行的衣服给我太太;然后带太太去过间隔年,不要一年两次,一年一次,一次一年多;边走边用潮汕话写科幻小说;回来再去吃一碗镇记牛杂粿条。
潮汕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其实是潮人,潮汕人是个特别的族群,对外团结,对内却经常闹矛盾,这是经常被忽略的。
方言是潮人有声的logo,是潮人的精神家园,潮汕文化,不仅是人的标识,也是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