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世平从青年时代起,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每一个脚步都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联,他的一生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在从动荡不安走向和平繁荣过程中,民族商人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反映了商人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与世界接轨中的特殊作用,也反映了真正的大商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智慧和品格。
庄世平情怀
在潮商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侨领,他曾经是李嘉诚先生最为信赖的朋友,这位侨领在本月初与世长辞,中联办主任高祀仁称他为大慈善家、学习楷模。
6月2日凌晨,原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侨联副主席、南洋商业银行创办人庄世平先生,因心律衰竭在香港逝世,享年97岁。庄世平的逝世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巨大悲痛。国家副主席曾庆红、香港特首曾荫权、中联办主任高祀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机构和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痛惜大商陨落。
庄世平从青年时代起,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每一个脚步都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联,他的一生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在从动荡不安走向和平繁荣过程中,民族商人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反映了商人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与世界接轨中的特殊作用,也反映了真正的大商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智慧和品格。
出生于广东省普宁的庄世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支持中国共C党,掩护进步民主人士。1949年,庄世平靠借来的1万美元,在港创办南洋商业银行,在香港挂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叶剑英委托,将广东收兑的5亿港元和一批美元秘密运到香港“生息”,为新中国建设发挥了特殊作用。1950年初,庄世平又在澳门筹办了南通银行。这两所银行,成为新中国外贸的主要结算银行。
庄世平特别对特区的创建、发展贡献良多,他是特区的重要倡导者、组织者之一。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回忆,最早办特区设想,就是同庄世平商议的。是庄世平提供了世界上创办出口加工区、特区的丰富资料和信息,没有这些丰富的资料、信息作参照,特区设想不能具体化。庄世平参与《特区条例(草案)》讨论,当时设立特区还有阻碍,庄世平激愤直言:“若不按经济规律、不按国际惯例办事,这样的《特区条例》定它何益?如果这样的条例拿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我和港澳的代表将投弃权票……”
1980年,庄世平就任汕头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此后,从汕头大学踏勘选址以至李嘉诚捐助汕头大学的每一个项目,庄世平都参与策划和组织。
1982年,庄世平率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特区设立分行,成为特区首家境外银行分行,次年又在蛇口设立分行。这充分显示出他一方面对特区前途的信心,一方面对特区这个新生事物的支持。他说:“我们即使开头亏本,也要开这个头。现在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他曾经建议增设汕头和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后来,这也成为现实。1984年,庄世平就任汕头特区顾问委员会主任,积极地参与了特区的筹备工作,牵头和海外乡亲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他不仅对祖国、香港的建设慷慨解囊,还尽一切可能为祖国、家乡的建设、公益事业牵桥搭线。70年代后期起,李嘉诚对潮汕地区的持续巨额捐献,从居民楼到医院、桥梁、学校,以及以巨资建设的汕头大学,这既是李嘉诚爱国爱乡的“乡梓情结”,中间也有很深的“庄世平因素”。庄世平不仅牵线搭桥,而且全程跟踪、全程服务,每一笔捐款都让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佳效应。庄世平的亲躬亲为,呕心沥血,令人十分感动。
庄世平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光明磊落。二十多年来,庄世平联合多位港澳知名人士,为广东为全国捐建、投资了大批项目。据《庄世平传》的作者廖琪透露,庄老是为数不多的、在华侨中极具号召力的杰出爱国侨领。据他所知,庄老从改革开放至今,无偿组织华侨捐资给国内卫生、教育事业,就超过30多亿元。
“关微”品格
在汕头,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爱心大使,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关先生”。汕头人知道他就生活在自己的周围,可是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确切身份。关先生多年来捐资助贫,每年慷慨解囊达数十万元,而他对受助者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别问我是谁。
2006年底,来自一个15岁的女孩林雯雯的信。林雯雯是汕头南澳人,11岁起患上典型类风湿关节炎,这些年来多处求医,病情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2006年2月,她病情突然加重,经济窘迫的家庭无法支付她的医疗费用,幸得社会人士热心援助,其中关先生一人就资助了她2万元,帮助她渡过难关。她写下寻找恩人关先生的信,寄往汕头特区晚报编辑部,希望通过媒体的帮助,找到关先生,当面谢恩。
这段时间刚好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在汕头摄制“走进汕头”系列节目,这样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神秘爱心人也列入他们报道的对象。于是《走遍中国》、汕头媒体和汕头市民一起掀起寻找关先生的热潮。一时间,“关先生是谁”成为市民议论的热点,关先生的爱心事迹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关先生成为了汕头家喻户晓的爱心大使。
在媒体的努力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关先生同意接受电话采访。而他依然坚持了他的立场和选择:不留姓名,不求回报。他说:“我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我所做的事微不足道。对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只要力所能及,我会继续做下去。”据汕头特区晚报记者的推断,“这是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说的是潮汕话,汕头口音,不是很清亮,但坚定、有力”。至此,关先生终于以自己的方式浮出水面。
捐助林雯雯,只是关先生捐款扶贫中的一件小事。从2001年“关先生”就开始捐款助贫,但当时事业刚刚起步,一次拿不出几十万元的捐款金额。直至后来,才有能力像援建希望小学那样一次次捐出20万元、25万元……
关先生是广东希望工程的热心捐赠人。一开始,关先生只是寄钱过去希望工程,后来希望工程办公室特地为他开了一个特殊账号,使他不必透露身份就能持续地捐款,“这样就比较方便了,可以按照我的本意来帮助别人。”从2002年起,在团省委、省青基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认捐资助特困学童的“希望工程羊城会亲活动”中,他以“关微”的名义,几乎每一次都参与捐款,累计金额达数十万元。关先生还多次向希望工程办公室表示:“假如还有孩子没有被认捐,我就全包了。”在这一活动中,他数次一次性捐款2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我觉得,能被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困难群众,肯定是特别困难的人。自己平时经常读报看电视,如果看到了这方面报道,觉得可以帮得到的,那就尽自己一份力去帮助对方。”关先生说,他与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设立的“关微助学基金”,缘起于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宁夏贫困生的相关报道。2006年,这个助学基金刚刚开始运转,第一年援助20名大学生。
关先生向记者表示,“我觉得,我的财富是从社会得来的,回馈社会是理所应当的事。自己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这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据媒体报道的统计,关先生的各种捐款累计已达到160多万元,而实际数目还是一个未知数。
2007年在央视《走遍中国》走进汕头的系列节目中,有一集为《寻找“关先生”》。经央视记者的多方努力,取得与关先生的联系,但他要求央视记者不录音,不录像,最后用手机短信做了一次特殊的采访。
他在手机短信采访中说:“对于雯雯,她不要去考虑感恩回报的问题,一定要有战胜命运的信念,如果以后力所能及,把回馈回报于社会才是我的愿望。我帮助过的人,我希望他们平安无忧,清白做人。我觉得做这些事情都很普通平常,至于暂不跟那些救助者见面,只是怕他们过多流露感激之情,背负压力。关微的含义是我们应该来关心微小的群体。另外我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是微不足道的。”
民风缩影
关先生是汕头的一个普通商人,谈不上富豪。关先生究竟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具体从事什么生意,至今无人知道。其实,在潮汕地区,默默做好事做善事,而不图回报的“关先生”不止一人。在寻找关先生之前,一位美籍潮汕人在汕头市区长平路中国银行(行情 资讯)长平支行捐赠给汕头慈善总会10万元人民币,没有留下地址和其他联系方式。在汕头比较有影响力的存心善堂,其捐赠人留下的姓名不少是化名,如福名氏、陈家门、谢姨之类的称呼。乐善好施而不图回报,已经成为潮汕的一种民风,反映了潮汕这片热土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