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天内,超过4500亿元的铁路交通投资获批,稳增长再次回到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舞台。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南京、南昌和呼和浩特三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涉及总投资额2151.91亿元人民币。此前在5月18日,发改委已集中披露了6个大型基建项目,包括4个铁路项目和2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预计投资总额达到2435.77亿元。
这些年,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当GDP增速百分比前面那个数字不那么理想的时候,发改委的审批效率就会骤然加速,一系列以“铁公机”为代表的基建投资,就会牵引着亿万级资金横空出世。
当下,不论是培育新经济,还是推动企业“走出去”,抑或是鼓励消费,对刺激中国这个巍然庞大的经济体,短期内总是难以灵验的。长江商学院最近出炉的《工业企业大样本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工业企业的投资行为处于滑坡状态,投资意愿非常低。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如果投资占固定资产的百分比不超过现有资产的3%的话,基本上可以认为企业的投资不能涵盖“折旧”,那企业就属于勉力维持的状态。
整个经济社会的投资行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以央企和国企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投资,日益呈现出疲态。一方面,诸多传统产业的投资已饱和甚至过剩,投无可投;另一方面,在简政放权以及反腐效应之下,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明显谨慎,出现了宁可不投也不能出错的心态。依靠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的项目没有存在空间,环境生态成为了高压线。盲目上马的大项目很可能建成便亏损,地方政府将为此承担决策责任。
在调控经济的工具箱里,光靠降息、降准以及减税等微刺激已力有不逮。或许正是这样的现实,令中央政府改变一贯的“温刺激”策略,祭出动人心魄的基建投资大招。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稳增长此番归来,面临着与前几次迥然不同的环境。在国际国内经济版图深刻变动的图景之下,新一轮稳增长将与深化改革相生相伴。改革与调控本不相统属,但把握改革的轻重缓急却与经济稳增长勾连共振,这或许就是改革的复杂性所在。
在新的区域经济版图中,东部省份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普遍进入了低增长周期。中西部的经济增速良好,表明增长仍有潜力。保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将与持续深入改革互为表里。只有经济稳,才能为改革赢得空间,从而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为更长远的经济周期定准星。
而再次归来的稳增长,必须以顺应市场为前提,挖掘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即便是基础设施投资,也要以PPP等模式推进,注重与民间资本的合作,带动民间资本投资。
在不同的区域,稳增长将表现为应对不同的改革攻坚任务。在东北三省,国有经济仍占据着极高的比重,把持着绝大部分要素资源。要想启动经济活水,必须大力度实施国企改革,打乱旧体制的枷锁,充分释放民间活力。而在民间资本本就活跃的江浙一带,金融体制和投融资的种种限制,还有待进一步拆除,自贸区的试验空间能否创出一条新路,还有待于地方政府的锐意改革和中央各政府部门的继续简政放权。
以投资为表,以改革为里,这便是新一轮稳增长所处的历史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