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岭海诗社“创社十八棵松”(李志浦语)中年轮最少的颜烈先生到访,送我一份刚以专版发表于《汕头日报》的新作《百载风流海丝路》十四行组诗。我一读,连呼“风流”——汕头,有风流!汕头,好风流!
颜兄要我说点什么,我倒不知从何说起了。寻思却忆起了往事:五十多年前,我就读于暨南园,课程中有一门外国文学史,教授是海归派,其英语、俄语都了得。讲到十四行诗时,朗诵原文抑扬顿挫,神采飞扬,让人着迷。我呢,虽也修了八九年的英语和俄语,仍如鸭仔听雷,不甚了了,今天想起来只记得那教授潇洒的神情!所以要说颜兄的诗,我还得再翻炒一下半个多世纪前的冷饭。
十四行诗原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精干短小,流行于民间,用于歌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早期音译成“商籁体”,后来被意译的“十四行诗”代替。一般来说每首诗有14行,每一行有特定的韵律,且行与行之间,有固定的押韵格式。十四行诗的格律主要包含行数、韵脚、音节、音调、结构等,其中韵及韵脚是十四行诗体的难点和特点之一。十四行诗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广泛运用,有很多名作和代表性诗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韵步,如意大利的彼得拉克体、英国的莎士比亚体和法国的亚历山大体,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还根据十四行的格律创造并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奥涅金诗节”。
十四行诗在我国虽然引进时间不短,但即使是舞文弄墨之人,熟悉的还是不多。可以说,颜兄“百载风流”的这个十四行组诗,一方面从题材上列举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汕头人文风俗上的荣光,让人由衷赞叹;一方面也为十四行诗进行了一次再普及,让人更加了解。可以说,这组诗牌子是进口的,材料是汕头的,技术是中西合璧的,效果是双赢甚至是多方利好的。
当然,作为老汕头人,笔者更感兴趣更引起共鸣的还是第一方面。汕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其文化基因有中原文化、滨海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兼收并蓄,极富生命力与爆发力。文化的底蕴使乡人的大脑发达、视野开阔、触角敏锐、做事精细,在开埠百余年的发展中多有戛戛独造的精神和骄人的业绩。颜兄组诗前半部一口气推出六个星月光辉的名字:林希之、郑正秋、陈大羽、杜国庠、蔡楚生和秦牧,这些名人是汕头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颜兄就这些人各自的成就轻轻点染,有如郑正秋蔡楚生当年的长焦短距一样,自如地展开轻倩的诗意与重大的主题。
在组诗反映汕头民俗文化的中后部分,颜兄的思路进一步放开,一步步深入,激情也在一行行一篇篇递进。潮汕抽纱、潮阳英歌舞、潮阳剪纸、潮汕嵌瓷、潮汕木雕、澄海蜈蚣舞、澄海双咬鹅、冠山赛大猪,一系列技艺卓绝、色彩斑斓的艺术活动,随着喜乐和谐的表述一一凸现,宛如一道美轮美焕的艺术长廊,流光溢彩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海上丝路秦汉始,汕头风流原有自!依托大潮汕富饶的腹地,汕头在西来风雨中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开埠百年后又开始试办经济特区,是中国六大经济特区之一。三十多年来,汕头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一次次刷新纪录,一次次创造辉煌,成就为海内外瞩目,汕头的名字响当当!汕头的文化也成为时代潮头的一面旗帜,作为最先开放的全国著名侨乡,汕头连续六届举办迎春联欢节,以民俗文化活动为核心的欢乐节日,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千多位贵宾,年年如潮有信,来往不绝,把汕头的魅力之光播撒到世界各地。
正像一首歌所唱:“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曾经的汕头也有“醉步踬困,满地花蔫”的时候,在央视的《实话实说》节目中,汕头领导的一脸无奈刺痛了汕头人的心!汕头不认输,“欲拼才会赢”!调整中的汕头奋起直追,步伐日渐稳健。走进21世纪的今天,汕头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李克强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汕头,将再次腾飞,再创辉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时代在前进,汕头在发展。汕头的风流唱不尽,汕头的诗写不完!衷心祝愿颜烈兄的十四行不断续写,为汕头的人情风物留一部诗史。更祝愿汕头人乃至大潮汕人团结一心,通力协作,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再当时代的弄潮儿!为未来诗人的歌吟造就更多的英雄,生产更精彩的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