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金融,是以金融资产的获得、定价、交易和处置为核心、以混业一体化市场为载体,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金融工程等技术手段和资产证券化、风险定价(利率/费率)市场化等现代金融革新手段运行的现代金融体制。新金融是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是跨行业的混业金融、也是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在新金融业态下,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模式,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金融业态下,边际客户服务成本趋近于零、金融机构能够为大量的“长尾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实现即时交付并快速迭代;在市场结构上,赢家通吃与极度细分并存、混业经营和跨界竞争将是常态。新金融不但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简单应用,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不明白这一点,在已经到来和未来即将发生的巨变中,传统的优势金融机构就注定如史前时代的恐龙一般被淘汰出局。如果要摆脱出局的命运,传统机构在新金融时代必须完成经营思维的三大转变:(1)接受以客户为中心、场景为依据、云服务为手段的思维方式;(2)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3)积极拥抱新技术降低成本,尤其是渠道成本和风险定价成本。
首先,金融业者要适应新金融时代,最重要的是必须完全改变传统金融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传统金融业者通常将金融服务看作是一条从自身出发的价值链:在这条价值链中,最上端是金融机构,最下端是客户。一种金融产品或服务交付到客户,要经历产品研发、支付交易平台、人员营销、终端交付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客户那里。从这条价值链我们可以看出,传统金融机构普遍依据机构本位的思路,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是自身中后台的能力极限和内部流程规章制度的约束边界。
新金融的从业者则是用互联网电商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金融行业的经营行为。在新金融思维模式下,用户、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支付与征信平台、以及大量的金融服务交付场景构成了整个新金融体系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金融产品的产生首先源自于客户需求的识别,当这种需求在某个应用场景中被发现后,服务提供商沿着从客户到机构进行与传统金融产品完全反向的产品开发,并借助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最终将产品嵌入到应用场景中。我们看到,余额宝、京东白条等新金融产品的开发与交付完全遵循了这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现在,互联网电商企业已经逐渐借助金融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渗透到传统的金融领域中,就连以往金融行业壁垒最高、管制最严的支付清算领域也已经被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巨头侵入,如果传统金融机构仍然固步自封、以我为主、拒绝变革的话,则未来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新金融时代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思维的第二个功课就是在转变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重构自身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实际上,新金融的内涵除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外,还包括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混业经营、资产证券化、利率市场化、发行注册制等行业结构性变革。这些变革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结合,将极大地改变金融传统业态。我们设想一下,未来消费者可以通过绑定手机号的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完成日常的购物缴费并通过类似京东百条这样的服务取得消费信用,同时,他可以借助蚂蚁金服、陆金所、融360这样的金融交易平台,直接购买各大金融机构发行的大额(将来还不一定有大额的限制)存单和各类基金、债券、理财产品,进行P2P投资和众筹,购买寿险和车险,他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提供的资产交易便利把自己所持有的各类金融资产变现从而既保证收益性又兼顾了流动性需要。甚至,他还可以为自己购买的风险类资产购买对应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为金融资产收益上保险。在这样的场景之中,我们看到传统银行的身影了吗?没有!是的,一个新金融时代的顾客可以不在银行网点、ATM机等与传统银行相关的场景中得到金融服务,甚至可以不持有信用卡而走遍天下。
在资产端,优质的信用客户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进行融资;甚至那些更酷的机构可以像万达设想的那样用互联网众筹的方式为自己的项目进行融资!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则可以通过P2P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基于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的小微企业和经营性个体提供融资。传统的商业银行依然不在这些金融交易场景中!
不但传统的银行面临新金融时代的全面转型,像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也不能置身事外。例如,在困扰产险公司的车险定价中,高德导航、途虎养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路径、车速、驾驶习惯以及养护、修理等信息在为投保车辆定价的过程中做到比保险公司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主要通过牌照和信息不对称赚钱的传统券商在当今发行门槛降低、信息传播充分的经营环境中,像以前那样舒舒服服挣钱的日子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因此,在新金融时代,传统金融机构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重点围绕以下环节进行:第一、基于消费场景进行产品设计。目前,平安集团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他们通过对消费者3000多项特征的分析已经把人们的金融消费定义在了涵盖衣食住行玩的330个场景中;第二,尽量贴近金融交易发生的现场,实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即时交付。当前,金融服务提供商贴近实体交易的趋势非常明显,以珠宝产业供应链金融为例,作为从业者建立的融资平台如珠宝贷等,在这一领域显示了独特的优势;第三、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定价,阿里小贷、前海微众银行、宜信等的风险评估过程都已经主要依托大数据进行;第四、设置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金融产品的流动性,陆金所在自身的P2P交易平台上设置了投资债权的转让功能,从而在不损害平台安全性的前提下使投资者获得了资产的流动性,这使得该平台与传统银行的功能距离已经无限接近。
在传统金融机构向新金融经营思维转型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功课是思考如何通过各类创新技术的应用降低服务客户的边际成本,尤其是渠道成本和风险定价成本。随着网络银行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发展,目前即使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柜面交易数量也只占总交易数量的不到一半。另一方面,原先商业银行的利差能够达到3个百分点左右,足以支付高昂的前台网点固定成本。而经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台湾,利差不到1个百分点、香港则只有1.5个百分点。伴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腾讯、阿里、宜信、陆金所等新金融机构推出的众多金融产品与工具的创新,利率市场化时代实际已经来临,银行的利差正在迅速收窄。传统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实际上也不得不对自身的渠道进行重新调整布局,向虚拟化、智能化、小型化和标准化发展。同样,传统寿险公司也在对自己的保险代理渠道体系、产险公司对自己的兼业代理渠道体系进行改革,向直销化、网络化进行转型。
相同的成本压力也同样适用于风险评估环节。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中,对于大中型企业,通过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基于财务报表和抵质押物核查对贷款对象进行风险核查。但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这些企业直接发债或进行股权融资甚至是众筹融资,都可以比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更低。而对于小微企业,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对借款人品行的鉴别以及实地勘察模拟客户财务报表(以德国IPC小微信贷技术为代表)的方式,也只能把单客户的综合风险评估成本控制在2000元左右。而阿里小贷通过对淘宝店主网络交易数据的评估已经能够把单客户风险评估成本压缩到80元左右——这就是代差。在寿险和车险领域中,这样的现象同样存在。那些直接掌握客户健康数据、掌握客户健康相关消费以及活动数据的企业,能够用更低的成本交付寿险服务;同样,那些能够实现低成本收集和处理汽车行驶规律、车主驾驶习惯的机构也将在车险费率报价中取得竞争优势。
总之,在新金融时代的竞争中,传统的金融机构、众筹/P2P等互联网新金融企业、阿里/百度/腾讯等传统互联网电商、甚至那些在交易现场的完成互联网改造的O2O企业以及电信运营商等,都已经站在竞争的舞台上,谁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新金融时代的经营新思维,谁就将能在新一轮的产业淘汰中最终胜出。
(作者系睿信咨询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