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媒体人观点 >> 正文

朱凯:有风险就会“有偏好”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    2015-07-18     浏览:

  • 字体:

客官别急

进入7月中下旬,过往的一幕幕仿佛仍在眼前飘荡。那轮罕见的股市连续下挫,究竟带给市场哪些“有益”的东西?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说起这个话题,自然就令人想起了铺天盖地的有关富裕中产阶级“灾后反思”的帖子。总体上来看,这些在此前1个月中经历了痛彻、无助以至于淡定的精英人群,虽然财产由动辄数百上千万瞬间化为乌有,但他们在沉静下来写出的这些文字记忆中,无不表明自己对今后生活仍充满希望和仍将积极面对。毫无疑问,这类人属于上乘之品。近日接受媒体采访的某位反思者含泪说道:哪里有什么重来?我们这些人剩下的只有未来。

这句话,已经足以让听者黯然神伤。

尽管如此,当今后还有类似的冒险机会时,你敢说不会再次丧失理智?在一眼便可见的“利好”面前,你真的不会头脑发昏?从当前的人性弱点来看,你一定会认为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不过就我本人而言,经历这一波惨痛教训之后,现在已默默选择了接受事实。今后,将开始更努力挤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妻子。正如那位向记者叙述自己多次错失出逃机会而最终“倒在黎明前”的受访者一样,虽然他已失去了20年来积累的大部分财富,但他并未忘记对家庭的责任。这位仁兄,无疑是远远胜过某些一时想不开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人。

从这一角度说,投资者对于风险偏好的辨识,已多多少少更趋于成熟和理性了。不过,在股票市场以外的其他场合,人们对于风险的偏执或许并不会就此止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股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每天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无数的烦恼和诱惑还是一如既往地奔你而来。

新买的华为手机被植入了无数广告软件,一个晚上无端吃掉你200兆3G流量,你会感到愤怒无助,但你会不会因此去投诉或起诉这家手机厂商?不去做也知道,这一定会很麻烦,而且多数人是没有这个精力的。查看媒体报道后发现,对于这些类似的国有手机制造商来说,核心技术需向国外购买,刨除各类成本后,销售一台手机只有微薄的盈利。某些企业主自辩道,如果不去与软件商和电信运营商勾搭,企业或许就难以继续生存发展下去。

正如在火车卧铺车厢遭遇要求你换铺的孕妇或老人一样,仅仅用“弱者道德”去绑架道理,用“别人都在这样做”来为自己的不理性寻找托词,其实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

用户不需要的软件,手机厂商强制暗地里安装了,除了窃取电信流量外,还隐藏着盗取用户隐私的可能性;为孕妇或老人换铺,属于对方的自由选择权,岂能任由“弱者便是无理”的哲学在华夏大地蔓延?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笔者亲身经历的。若与股市的遭遇相比,应该算是值得庆幸了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能够觉悟到上述高人一步的真理,其实已说明经此一役后,你的风险偏好得到了改善,不再冲动和鲁莽了,懂得了三思而后行的好处。

社会个体的生活离不开国家的经济、物价、就业状况等的制约。此番大跌以及反思潮兴起之后,市场对于政府“救市”的辩论似乎日趋理性,对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难免有所增加,甚至不乏有人开始对“改革牛”的效果产生了怀疑。这一切,也都会对市场中各个个体的风险偏好认知产生影响或干扰。

这一连锁反应带来的后果,可能会在经济社会的某些领域体现出来。比如说居民消费、创业投资等,如果没有政府层面其他更强有力手段支持的话,它们有可能会受到一些直接的影响。

笔者在与业内人士聊这一话题时,不自觉将问题转移到更加宏观的层面,比如说债券市场等的风险偏好,是否受到以及怎样受到这一轮股市震荡的影响?

相关长期浸淫市场的交易员说,债券投资与股票多数时候是相反的,股市走势依赖于经济向好或者政策宽松(该点仍是指向经济及企业盈利改善),但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市场,则更依赖于短期资金的刺激;债市具备避险功能,常与经济低迷或衰退形成正相关。这些债券交易人士认为,股市的大幅非理性震荡,不仅体现了经济大局的弱势,或许也暗示了改革阻力远超一般人想象,这有可能带来风险偏好较低资金的配置方向转变以及部分外部资金的撤离。从这个意义来说,债券或者货币市场的价值有望凸显。

不过,即使是风险偏好有了整体回落,但就总的权益市场而言,仍未进入“冷宫”。相较去年之前的市场氛围来说,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承担能力也已得到提升。

风险偏好的转变,总是缓慢和充满曲折的,这里面也包含着对人性与信仰的拷问。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