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向来是“岭东门户”、“粤海襟喉”,韩江、榕江、练江在这里汇流入海,在河海交接之处,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的优质港口在运作,从唐宋到明清,从凤岭港到汕头港,潮汕地区跟海外之间进行商业贸易交往的主要港口实际上大都在今天汕头市的范围内,而汕头地区的海上贸易也许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位于澄海区广益街道的龟山,是潮汕平原首次发现和确认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上世纪末期,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下对基址进行了挖掘,随后对基址进行了沙土回填保护。如今,站在东溪河畔远远望去,龟山树木葱茏,上山的道路已经被草木覆盖阻挡了。
而在当年那次大规模的正式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件玛瑙饰品。同种饰物在广州、佛山、徐闻的汉代墓葬中都有出土,考古界一般认为这种玛瑙制的饰品是从海路上过来的,据此可以推测,在汉代的时候,汕头这一带已经跟海外有海上的交往。
汕头汉代是否有港口沟通内外暂时无法考证,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目前所知的汕头最古老的对外贸易口岸是唐宋期间的凤岭港。凤岭港在现在的澄海区东溪南溪交界处附近,水面宽广,运输发达,被称为“粤东襟喉,潮州门户”。
汕头市澄海区博物馆副馆长蔡文胜说,凤岭古港的形成和兴起跟潮州瓷器的出口有很大的关系,在程洋冈这边,发现了营盘山窑、缶灶山窑等一批窑址,通称为程洋冈窑的窑址,在里面出土了很多宋代的瓷器,在考古调查中所推测的凤岭古港的航道里也出土了不少宋代的瓷器。
在澄海区博物馆,我们看到了这一批以日常生活器皿为主的宋瓷,各种纹饰各种颜色的碗、盘,青釉刻花,记载了一段触手可及的港口繁荣史。
然而,凤岭港可供我们遐想的并不多,更加充满想象空间的是清朝初年兴起的樟林港。在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的石碑就矗立在路边。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这个位于韩江下游的港口声名鹊起,代替凤岭港成为汕头主要的贸易港口。各地物资在这里中转,形成一个货物转运中心。
上世纪70年代,在樟林古港的遗址附近出土了当时主要运输船舶——红头船的遗骸,在这些残存的木板上,依稀可见“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等字样。双桅是帆船时代比较大型的商船,船的编号则说明当时樟林港的船只至少在145艘以上,当年樟林港帆樯如林的壮观景象可窥一斑。
清澄海县知县尹佩绅在《拨充风伯庙祀祭香灯章程碑记》里说:“樟林尤河海交会之墟,闽商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之处也。”可见当时的繁荣。今天,在樟林的新兴街,我们还可以看到乾嘉时期遗留下来的“洋船栈”,蓝天白云下面,尽管屋顶的野艾已经花白,历史的印迹却依然鲜艳。
樟林港的全盛时期出现在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当时的樟林村设有七社九街,光店铺就有一千多间,同时还大量兴建了许多货栈。新兴街,也叫做货栈街,还保留着许多当时的货栈。货栈的顶部是存货的地方,下面有一个木梯结构的空间,被称之为“行台”,也就是货主洽谈生意的地方。记载表明,当时清政府在澄海地区设立了一个税馆,每年广东省所征得的税银超过了四万三千多两,而仅仅从澄海这里所征得的税银将近广东省的五分之一,可见当时澄海地区商贸活动的繁荣和活跃。
穿透历史的烟尘,从韩江一路数过来,凤岭港、辟望港、樟林港,一代代良港随着韩江出海口的南推而逐步南移,共同演绎了韩江下游波澜壮阔的贸易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