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穿行百米旧街区 感悟汕头百年史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谢苗枫 曹菲 黄学佳    2015-07-26     浏览:

  • 字体:

“你们看,那个年代我们能活下来全靠老祖宗这些侨批。”25日,70多岁的新加坡籍华人林伯特地带着侄女远道而来,在汕头侨批文物馆内给晚辈讲述着一封封远渡重洋的“家书”。40多岁的林女士头一回听说“侨批”故事,也被这座建筑及其连带的“永平路”旧街所蕴藏的百年历史深深吸引。

汕头市侨批文物馆位于汕头开埠发源地的外马路18号,由原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旧址的老建筑改建而成,与永平路1号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隔街对望,成了汕头“旧街复活”的起点。在这条100多米长的旧街区中,人们将能透过游走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陈列馆等建筑,来一场“百年汕头时光之旅”。

12万封侨批寄侨胞乡思

侨批是海外华人华侨在外谋生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作为中外交流、交通史上的一部“信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过去这些珍贵的民俗史料常常被人忽略,潮汕地区估计一半人家都有,但就是大家之前都见惯不怪,反而流失了很多。”祖籍潮安的林伯幼时便随父母移居新加坡,曾见过侨批,但搬家多次逐渐丢失,“只是听老人常常说起这些来自海外的批件既是‘救命钱’,也是缓解思念的‘止痛药’”。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在文物馆收集的12万封侨批中,有父亲为刚出生却不曾谋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的;有父亲要求赎回被卖女儿的;有父母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

汕头侨批文物馆开馆于2013年,共有三层,展厅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新馆开馆后逢节假日、周三下午免费向公众开放。陆续有侨眷送来了1000多封私人收藏的原件。馆长林庆熙说:“双休日每天的人流量都达到200多人次,今年春节最高峰那天有2000多人,其中不少是侨胞。”

“永平路1号”成最热景点

与侨批文物馆隔街呼应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也是人们窥见百年来汕头发展的窗口。该馆位于金平区永平路1号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这是一座欧陆建筑风格的大楼,静静地伫立于老汕头埠街区,崭新的墙体、哑红的格窗,掩不住厚实的历史感。大楼的前步阶有三组古铜色塑像,分别是:市井中卖草粿的走贩、西洋女留学生、资本家和汉奸,与整幢陈列馆配合起来,把中西两种文化元素很好地投影开来。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曾是民国时期的台湾银行、报馆旧址的“永平路1号”被登记为不可移动的新发现文物点。当地于2010年5月决定将其建设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当年免费向公众开放,一开馆就引来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也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寻觅汕头开埠文化的热潮。“这里已经成了汕头市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馆内的工作人员介绍,开馆以来吸引60多万人次参观。

为了舒缓节假日的压力,该馆正忙着为馆藏的各种文物拍下3D照,希望打造一个网上的开埠文化陈列馆,将于今年10月上线,这也是粤东地区首个移动博物馆。

借创意园助推老埠文化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的“人潮涌动”,也令汕头开埠发祥地——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重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里在开埠时期曾集中了全市最上档次的商店、酒家、银号、客栈、戏院及邮局等公共商业服务设施,是汕头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也是海内外潮汕乡亲的精神家园。但该片区经过上百年的历史考验,有些建筑已经破烂不堪甚至面临倒塌的风险,改造迫在眉睫。

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永平路项目保育活化作为试点、探索小公园片区改造与历史文化街区保育的做法。目前《汕头小公园·永平路街区100米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成形。该项目着重“保育修缮、修旧如旧”,在永平路入口处建设大型绿地广场,彰显现代商业恢弘大气的空间体验,同时在永平路建设连接至平路段的商业文化步行街,构建“汕头时光之旅”。

汕头市委、市政府也着力从一些废弃建筑物中“修旧如旧”,重塑汕头老市区的历史风貌。比如,2014年12月才开园、地处原汕头第九中学的1860文化创意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这是汕头第一家创意园。”该创意园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围绕文化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群,形成具有汕头特色、国际化色彩的“SOHO艺术聚落”。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