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潮汕的历史发展
潮汕地区处于祖国南方,濒临南海。潮汕历史悠久,很早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殖活动。自秦王朝派兵平定南越,置南海郡,潮地就属南海郡,归入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国版图。
一、秦王朝统一南越对潮地的影响
潮地是古越族居住的地方,秦灭六国之后,发起统一百越的战争,派兵分五路向南越进军。平定南越之后,建置南海郡,潮地隶属南海,秦把中原的部分人民移居岭南,同时带来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促进这里的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秦代郡县设置,使这一边海地区,有了统一(虽不很巩固)的行政管理机构。西汉这里置古揭阳县,古揭阳地域很宽广,东接泉州,北连大山,西与龙川接壤,东南临海。县治在何处呢?尚无可考。
汉代儒家思想的逐步传播。从潮州二塘龟山和澄海龟山出土的文化遗存中看到的陶片,可看出这里的生产技术又向前跨进一大步,且在此时,揭阳文化事业也有发展,东汉末揭阳人吴砀曾举孝廉为安成长就可为证。当三国时,吴主孙权派吕岱攻安成四县时,吴砀便联合守醴陵的袁龙抗拒东吴,鲁肃曾劝吴砀归降东吴被拒绝,他对鲁肃说:“砀受天子命,知有汉不知有吴也。”这都是忠君思想的表现,后吴砀突围回到揭阳,还联合曾夏聚众拒吴。后因南海郡太守钟离牧劝说,“勿徒苦生灵”,吴砀、曾夏才罢兵息事。这时的揭阳县,上失挂靠依托,实质上是湮没消失了。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东官郡,义熙九年(413)设义安郡,郡治在鸭湖(归湖)。
两晋期间,因中原战乱,不少人民迁到这里,对这片土地的开发,是有大帮助的。
二、隋唐五代潮州的开发
1.潮州的设置
隋设广州、循州两个总管府,当时潮地属循州总管府统辖,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将义安郡改为潮州,意思是这里的“潮水往复”,故以为名,潮州之名就在此时开始。
隋末,全国各地反对隋炀帝暴政,纷纷起义,潮州少数民族首领杨世略起义,占据潮州。后投靠循州义军首领林士宏。
唐灭隋之后,派李存恭、李靖统兵进入岭南,派人招抚杨世略。翌年杨世略反戈击溃林士宏,率循潮二州降唐,另一俚帅冯盎也接受唐朝招抚。岭南至此实现了和平统一。
唐初的地方行政机构设州、县两级,州官叫刺史,县官称县令。唐统一岭南之后,推行了一些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政令,如在中原地区实行以丁计赋役,而在岭南则实行按户税米,甚至规定“若夷僚之户皆从半输”的优惠,还禁止买卖“生口”当劳工等。
2.隋朝曾发兵从义安渡海征抚流求(台湾)
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命朱宽到海外求异物,海师何蛮说:东边似有烟雾之气,但不知多远。后知那边有个流求国,大业三年炀帝便叫他们两人到东边流求国招抚,加强对那边影响,但流求国王不听隋朝的命令。大业六年,炀帝便命陈?、张镇周带兵万余,从义安渡海击流球。这是潮属与台湾往来的开端。
3.陈元光平定苗、雷之叛,请置漳州
唐高宗总章二年,居潮州泉州的少数民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在陈让挑拨下,反抗唐朝统治,唐王朝派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到来征讨,军队因不适南方气侯,病逝很多,故请援。皇帝派陈敏、陈敷兄弟来泉、潮增援,陈政之子陈元光便随祖母入潮。高宗凤仪二年(677)陈政病死,元光袭职,时年21岁。他剿抚兼施,擒俘非首恶不杀,集中在九龙里的“唐化里”,教育感化,并请置漳州,加强管理。元光的优抚政策很得人心,后人称他为开漳圣王。
4.唐代佛教在潮州的发展
佛教自晋传入潮州,至唐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而发展很快。在潮有较大佛寺潮州开元、潮阳灵山、程乡灵光,他体现古建筑的宏伟。也出现一批很有名望的高僧,如大颠、药山、惟严、无愧等,他们对佛学都有所贡献。
5.潮州是贬谪京官的地方。京官被贬到潮州,对潮州的生产、经济、文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京官多数是当时的名臣良相,他们因政见不同,或触犯皇帝,不被容纳而被赶出京城的。但来潮之后,却很受人民欢迎敬重,如明“礼义教民,民皆化之”的常怀德,兴办教育“龙虎成名”的常衮,督民耕种的李宿,更有后来被潮人广为传颂的韩愈。韩愈在潮做了很多好事,兴学、治水、清除陋习。又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倡导人,治潮只有七个多月,后来的文人都吹捧他,让江、山改姓,被众认同,人以文传,是不无道理的。
三、宋、元两朝的潮州变化
1.宋代建立,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中原地区征战日频,人民大批外流。而在广东,特别是潮州是相对安定的。因潮地僻居南海之滨,且有可垦之地,所以这里能接受大批南移人口,据《元丰九域志》载,从太平兴国到神宗元丰的100年间,潮州居民从5831户增至74682户,增长达12.8倍,经济发展也快,稻可三熟(越冬种麦)瓷窑成行,过去毒雾瘴气,日夕发作,现在已成为“地平如掌树成行,野有邮亭浦有梁。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这时本土丰衣足食,民变也少,但却引来周边地区如福建、江西等地的不轨之徒到来抢掠,如刘三花、陈、黎盛、朱聪等,宋王朝为管辖镇慑,不得不调整县治以应形势需求,故在宣和三年重建揭阳。受潮州府统管。
2.建济川桥,以联东、西两陆地
在韩江上造桥是始于乾道七年,为知州曾汪所创举,历代重修扩建而成后来的十八梭船廿四州的湘子桥。成为五大古桥之一。
3.宋代潮州英才辈出
宋代潮州是儒学传播较普遍的地区,这时有州学、县学、乡校与私塾成四级办学。“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从登进士榜看,唐代潮登进士4人,宋代则达到172人(含现在大埔、丰顺),宋孝宗曾问王大宝,潮之风习如何,王回答是:“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说明当时潮州的风尚,因而出现了一批为官清正,文才科学的人才。有正直无私的林从周,刘允;廉洁勤政的张夔,被赐匾“名著南天”;有博通经学的卢侗;有医学理论家,著有《幼幼新书》的刘,现著作流传至今,成为儿科经典著作;有文赋列榜首的许申;研易学有成果的林巽;文章人格得苏东坡称誉的吴复古……。
最突出的是刚正直言的王大宝,他痛斥奸权误国,主张抗金……等。明林大钦曾写《潮州八贤》一文,都予褒介。
4.宋流亡小朝廷过潮州
腐朽的赵宋王朝,在元兵冲击下,恭宗赵湿被俘,遗族流亡南下,公元1276年东南沿海怀旧主的遗老遗少,在福州拥立益王赵衐。因宰辅不和,争执排斥异已,陈宜中迫害张世杰、陆秀夫。到潮也有不少勤王之士捐家纾难,如张达、陈壁娘等,留下了慷慨悲愤以申壮志的辞郎辞,但最后终于在?山一战,陆秀夫负小皇帝跳海而死,结束了赵氏皇朝。但潮州抗元之火未灭,许夫人(少数民族首领)陈吊眼等还不时反击。一代名臣文天祥,也多次出击元军,追帝舟而不及,在海门留下终南望帝的传说,最后在海丰的五坡岭被捕,不愿降而被杀柴市,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的《正气歌》和过零仃洋诗作“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传千古而金光闪闪。
5.潮州的第一次屠城
1278年正月二十七日,潮州推锋军宋将马发知州事,固守潮州城,受降将陈懿引元兵围攻,内奸黄虎子潜开城门,外城逐陷,马发退守金山子城,浴血奋战到三月初一日,马自知不能守,令妻子自缢死,自己也饮鸩殉职。元兵进城后,大肆屠杀。居民死者不可胜数。这就是潮州第一次遭屠城。后人缅怀马发,为他立墓建祠,以表崇拜忠精。
四、明代潮州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
元、明交替的潮州,是在明朝大兵压境下,潮州路左丞何真投降而和平解决的。由于生产力不受到破坏,人民情绪稳定,潮州耕地约有300万亩,当时潮州约50万人,人平均有田园山塘约6亩。水利事业又有了不少疏浚沟通,加上明初政策奖励休养生息,曾下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具困,譬俞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对开荒之地归已有,三年可免课税。这些措施,直接促进潮地农业发展,手工业也一样有较大发展,如织布、制糖、榨油做蜡烛等,市场活跃货物远销海内外。
1.新置县、镇,广兴教育
明代潮州除原四县外,先后置饶平、惠来、大埔、平远、普宁、澄海、镇平等七县。
明建书院多所,培养出举人进士1090人(其中有进士156人。有占魁首林大钦,戍边名臣翁万达,军事学家周光镐,理学家薛中离、唐伯元,贞忠亮节郭之奇,经世之才林大春、萧端蒙、陈一松等一大批贤人,也出现不少诗人如苏福、郭真顺(女)等。
2.倭寇侵扰与人民抗倭
倭寇侵扰是与明朝的封闭政策有关,一些滨海人民祈望开展对外贸易,因得不到自由贸易的目的,便走私、通倭,沿海侵掠,成为祸害。甚至举倭旗而为害者。因而倭寇中十之七八是沦为海寇的中国人,经过官军与人民的打击抗争,大小数十战,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祸潮倭寇才基本结束。
3.人民的起义
倭寇侵患,人民乘机起义,他们抗拒明朝的统治,在潮州与对外贸易有很大关系,较大的海上武装集团有许栋、许朝光、张琏、林凤、林道乾、吴平,他们安营扎寨,反抗海禁,既开展对外贸易,也掠夺沿海人民。他们与明朝周旋十多年二十多年不等,有些最后被迫移民海外,如林凤、林道乾等,成为对外开拓者。到崇祯年间,刘公显的九军起义。这些民变,都直接动摇了明朝的根基。
五、清代潮州的社会变迁
腐败的明王朝,经不起北方风暴和南方人民起义的浪潮冲击,结果崇祯上吊,腐朽的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1.潮州遭遇到第二次屠城
清兵乘机进占北京,挥军南下,在进潮州之前,明朝旧部在这里演出一系列的争权夺利的丑剧,各抬出一些土偶来招摇压人,如赵王朱由齣,被扶上马数月,清兵一来就躲进庙里当和尚,最终被令自缢死,永明王与康王则忙着争谁是正统,大打内仗,被清兵突袭而掳去。朱由榛据揭监国才三天,清兵一来便被自己的队伍丢弃,结果被捕杀……
而当时清兵乘机而入,但自感兵力不足,便收编土匪为他所用,可是这些绿林好汉,偶一风吹草动便时而叛明附清,时而抗清投明,城头旗帜多变(如佟养甲、车成栋等),后郝尚久受郭之奇策动奉永历正朔,而宣布潮州归明。顺治十年(1653)九月,潮州被清兵攻破,尚久父子跳井死,守城军民被杀十万众,尚久父子尸体也被从井里捞出戮杀。这就是清兵屠城罪行。
2.郑成功在沿海募兵抗清,迫得康熙迁界斥地
清兵挥军南下,一贯为明朝倚重,握重兵驻防闽粤的郑芝龙,便倒戈降清,还想拉他儿子郑成功一起去,为成功拒绝。成功即会同文武同僚,传檄勤王。1647年至南澳招收其父旧部属,遥奉永历年号,自称招讨大元帅。成功初举义旗,虽历尽艰辛,但由于清兵南下的残忍抢杀,激起群众义愤,纷纷支持成功行动,又得到一些怀旧主士绅与有民族主义人士支持,队伍不断壮大。他初以同安厦门为根据地,部队活动于福建漳泉和广东的潮惠地区,在多次反复征战中,曾打得南下清兵疲于应付。清政府曾议刈漳、泉、潮、惠四郡给郑,要郑雉发,表示归顺,郑没接受。顺治十二年(1655)郑军曾连破普、澄、揭三县,震惊清廷。当然在军事行动中,郑军也做了一些不大受人民支持的事,如攻地之后,不考虑政权建置,甚至屠乔林、揭阳、鸥汀、和平寨等,形同流寇,动辄杀人成千上万。郑在滨海活动,逼得康熙提出迂海斥地,想以此断绝人民对郑军支持。决定沿海斥地五十里,(后再斥五十里)挖沟筑垒,建墩台73座(后增至84座),不谁人民下海。这一意见是郑成功降将黄梧提出的。潮汕迁海界,最后整个澄海县都撤消了。迁海因盐场在界外,有卤水无法煮盐,造成民间淡食。或趁海潮涨时,拔江边海草煮用。民无栖止,一遍哀鸿。至康熙七年,广东巡抚王来任到海边视察,见民间苦况,才上疏请求复界,让民生产。
3.不善用人与掌握时机
由于郑成功和其子经不善于用人,致其部将不少被逼降清。如黄梧、施琅、陈豹等的离去,又不会掌握有利时机,如对三藩之乱,刘进忠叛清,进军逼南京时,被慢兵计所惑,因此失去时机而败退,不得不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作为后方基地以图再举。但成功和经死后,其孙克爽已无所作为,在施琅大兵压境下,康熙二十二年八月降,至此东南沿海和台湾,便统一在清朝的中央政权之下,越年七月,康熙才正式颁布展迁海界。
清康熙二十二年至乾隆时间,社会安定,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是清朝的全盛时期。100年的康乾盛世,潮州社会、经济、人口都有新发展。进入嘉庆之后,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地暴露出来。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潮州人口达到1405180人,突破140万,比雍正八年增加6倍,土地却增加很少,官僚地主兼并严重,农民无田可耕,沦为佃农、雇农,整天劳动,不得温饱,到了道光年间,正是物极必反的动荡时期,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连续三年发生大水,韩江多处堤围溃崩,园田失收,没有生活的农民,便聚众抗粮抢粮,在潮州农民起义有黄悟空、郑油春、吴忠恕、陈娘康、林元剀、许亚梅、王兴顺、古声扬等,他们互相呼应,影响所及漳、泉、循、惠、嘉各州,直接动摇清廷根基。
在此期间,农民起义虽先后被剿平,但紧接着是太平天国的部队,十余万人,在康王汪海洋、偕王谭元体、东平王何明亮及其将领石镇吉、丁太阳等领导下,于咸丰九年(1859)年,由江西转福建进入广东潮州。太平天国大军入潮,引起清廷重视,即派左宗棠,鲍超等重要将领堵截,在饶平、大埔、丰顺等地激战,十多万人在山区羊肠小道转动不灵,又遭火攻,致全军覆灭。太平军入潮是有影响的,后来海阳县枫洋苏阿硈起义,就是打着太平天国旗帜的。
4.鸦片战争与汕头开埠
1840年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了自命为天朝大国的大门,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汕头的开埠,就是被迫撕下面纱的,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于1858年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续开潮州、台湾等十个城镇为通商口岸,条约原定开埠在潮州府城,因潮州人民反对,而当时的汕头港已成为南北货运船舶停泊的中转地,初具商埠雏型,因而几经交涉,由美国首先提出在汕头开埠,1861年正式以汕头为条约通商口岸。
汕头被迫开埠,使过去从这里非法劫掠的华工与鸦片进口成为合法。据海关记载,1864年鸦片进口为最大宗,价值291.69万元。占进口总额74.65%,到光绪鸦片输入更大,自1890~1900年因鸦片输入每年在汕头这一通商口岸外流白银达300多万两。
5.爱国志士寻求救国之路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侵略者的猖獗欺凌,爱国志士各自寻求振兴强国之路,有提出兴学育才的,有提出实业救国的,有提出启发民智等等,结果潮汕不少先进人物到处奔跑。1900年丘逢甲、温仲和,何士果等组新学同文院,1903年张榕轩、张耀轩创办潮汕铁路,曾杏村、吴子寿、扬季岳1902年5月创办第一家报纸,《岭东日报》,接着《汉潮报》等,相继出版,1892年萧鸣琴设汕头小火船公司,高绳之办起自来水厂。
更值一提的是直接宣传革命的张永福、林义顺等。他们筹资印刷邹容《革命军》改名《图存篇》从海外运回漳潮各地宣传革命,更有革命先驱如许雪秋、陈涌波、余既成等。招集志士直接接受孙文指导,发动了1907年丁未黄冈起义,尽管起义遭到失败,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和热血,洒开了后来革命之花。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领导了武昌起义,各地响应,汕头革命党人吸收了过去教训,集中力量,以张村为司令长于1911年11月10日,(宣统三年九月二十日),光复汕头,挥军征讨潮州各县,何子因取揭阳、普宁、萧公溥攻潮阳,黄虞石取澄海,一天连克数县,12日张立村率军进攻潮州城。潮州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革命军压境时,道台吴煦闻风先逃,总兵赵国贤欲走被阻,在衙中上吊自杀,海阳知县谢质挂冠逃去,知府陈兆棠妄图拒守顽抗,被革命军俘获镇压。至此,潮汕各地为革命军所控制。由于各派推翻清廷武装义军,互不统属,各据一方。有枪便称草头王,政令不统一,那时自封司令者十多人,划地为界,到处掠夺,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十三司令争霸乱潮汕。当时的十三司令即张立村、何子因、刘任臣、辛子基、梁金鏊、高绳之、孙丹崖、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方次石、金纪成、方支藻等。
六、民国时期潮汕政局变化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人民盼望着有一个安定环境,可是民国初建,潮汕军政混乱,各派纷争,所以潮汕人民派代表赴省向当时的广东护军使陈炯明要求,请即派人到潮整顿吏治。陈炯明即派驻虎门的统领澄海人陈宏萼来潮任安抚使,陈宏萼性格懦弱,毫无主见,来潮不久即为地方首领许雪秋等所不满,许便暗通驻惠州的林激真起兵袭陈,迫走陈宏萼,陈炯明闻讯即令驻高州的吴祥达击林激真,商绅怕战火使汕头遭糜烂,即出银20万给林激真,劝其离开,林也自知无法与吴为敌,收起钱便到香港去。吴一进汕,自任潮梅镇守使即诱杀许雪秋等。当时北京政府袁世凯想复辟,到处收买地方势力,吴祥达即通电拥护表世凯,不久吴祥达病死,由其属下马存发接任潮梅镇守使,但其部属不服,团长莫擎宇便起来反对,赶走马存发,沈鸿英又赶走莫擎宇,此进彼出,如走马灯一般,布告满天飞,人民无宁日。
1921年3月,汕头设市政厅,与澄海分治,归省领导,当时省的大权掌握在陈炯明之手,1922年4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反对孙文北伐,即令他的部属盘据东江潮汕,筹措军饷。以与孙中山抗衡。
为了广东革命政权巩固,广东革命政府决定进行东征,1925年1月发布《东征宣言》,东征军在揭阳棉湖、潮州、汕头等地,大破陈部的洪兆麟和林虎主力,两次东征,都得到工农拥护,彻底肃清了陈炯明在潮汕的军阀势力。为巩固革命成果,而设置东江绥靖委员会,后改为东江行政公署。东征的胜利,是当时国共合作的胜利,革命政权的成立则是这一胜利的成果。潮汕的工农革命运动也得到蓬勃发展。
1.国民党反革命派叛变革命
工农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触及地主官僚阶级的根本利益。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4月15日广东省汕头市的国民党反革命派,也向革命群众亮出屠刀,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当时工农革命组织被围攻被捣毁,革命者李春涛、廖伯鸿等被杀,杨石魂等被通缉,革命遭受很严重的损失。
为挽救革命,8月1日,在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周思来、叶挺、贺龙、朱德等领导下,在江西南昌举起义旗,9月下旬进军潮州、汕头,建立革命政权,时间虽不长,影响却很大,仅七日,史历上被称“七日红”,这革命火种一直在潮汕燃烧,直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潮汕共产党人,一直举起不倒红旗斗争,直至胜利。
2.潮汕人民的抗日运动
自1931年9.18事变,潮汕人民就和全国人民一起,反对日本侵略者,1935年查禁日货,1936年援绥运动,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潮汕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各种抗日组织,开展宣传活动。1938年6月,日军攻占南澳,受到军民的重大反击。1939年6月21日(五月初五),日军大举入侵汕头,对沿海各地进行烧杀,从此潮汕滨海各地悉为日本侵略军占领。当时国民党驻军为陆军独立20旅华振中部,他们也在金砂与日军激战,该役李平营长为国殉职。群众抗日组织,也群起抗击,八年抗战不少爱国健儿为祖国洒出鲜血。不少群众被日寇杀戮。生活在敌人铁蹄下的人民更是惨不堪言。粮食奇缺,米贵如珠,有海不能下海捕鱼,饿病而死者遍地,海门和达濠都有鹑衣裸葬的万人墓为人凭吊,当时达濠镇死者三分之一。在未被敌人占领的地方,则因与海外交通中断,侨汇毫无,不少人为寻活计,走江西、流福建。据统计近18万人左右移民到上述两省。很多人未至目的地,便饿死在半路中,很多人最后都没法回来。
八年抗战,是中国人民用鲜血换得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略潮汕的日军,集中在汕头石。9月28日由徐景唐到汕头受降。
抗战胜利,人民想过安稳的生活,可是蒋介石却积极准备打内战,征兵、征粮、征税,拼命筹措军饷。把人民再度推向深渊。1946年潮汕苦旱,七月不雨,园田失收,米价飞涨,贫民抢粮抢食各地都有发生,饥民遍地,而达官贵人却纸醉金迷,正如人民说:“衙门皆漆黑,无官不贪脏。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
3.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潮汕受害特别严重,这里较长时期缺粮,人民谈粮色变,说是白色恐怖,而米价一日数变,蒋家王朝不顾人民死活,变花样进行币制改策,进行一次全面掠夺洗劫,日本一宣布投降,国民政府即明令公布禁止伪币流通,并定自1945年9月10日~1946年3月31日止,为人民拥有伪币兑换国币时间,比率是伪币200元换国币1元,一下子就把过去人民辛勤积蓄的一点钱缩少了200倍,命令虽下,却不即设专柜兑换,一延再延,至1945年10月24日,才公布兑换办法,规定第一个月先换面款千元的上大券,第二个月加兑换五百、二百、一百元券三种,第三个月再加兑换10元、5元券,第四个月再加兑换1元及以下辅币。那时一元的国币已在市场上失去流通价值,所以穷苦人家积蓄无几,只有眼巴巴看着用血汗换来的少量伪储币券,当废纸丢弃了。
1948年初面额50万元的国币大量出笼,1万元被人看为小票,五千元则被市场拒绝流通。在潮汕便以专用证券关金券代替国币流通,但寿命不长,便被赶出市场。8月20日,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下,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规定一元兑换国币300万元,限期11月20日,兑换完毕,并命令不准人民持有黄金、银元。造成市场一派混乱,黄金白银被私人藏起,市面绝迹,大批港币在奸商操纵下,乘机而入,占领市场。1元港币兑换金圆券由开市160万,一天时间一元港币便暴涨至220万元,此后有起无落,直至金圆券被人视为废纸。金圆券发行量,第一期为20亿元,至1949年4月10日发行量达6万亿。7月14日宣布停止金圆券流通,发行银元券,觉醒了的人民,看到国民党在打内战的惨败,尽管三征暴敛,也难救其命运,银元券一上市,即为人民拒绝流通。
潮汕人民坚决组织起来反抗三征,并粉碎杀人魔王喻英奇的高压政策,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共产党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种种阴谋,终于在1949年10月24日解放了汕头市。杀人王喻英奇率部逃窜粤西,1949年11月30日在廉江战役被俘,1950年被押回汕头公审,依法处决。
从此潮汕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王琳乾)作者原系汕头市志办公室主任,现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