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下称“海丝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往来的海上通道,是由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潮州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处福建与广东交界。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海丝之路”主要由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从宋代开始,潮州所在的广南地区与福建、江浙乃至海外地区的海上贸易往来不断加强,成为广州及泉州两大港口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海上交通位置非常重要。日前,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了《海丝之路与古代潮州航运》一书,深入探究古代潮州的海防建设和内河韩江流域的航运设施和制度,还原了历史情境下的潮州水运面貌,并就此梳理出古潮州成为海丝路上重要文化城镇的历史原因。该书对从事“海丝”研究、潮州历史文化研究、航运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具有参阅价值,值得收藏。
《海丝之路与古代潮州航运》是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在今年年初精心策划的课题,是本年度潮州市委宣传部的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也是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为今年“侨博会”量身打造的一份文化献礼。该课题由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詹树荣主任担纲设计,组织韩山师范学院的潮学研究精英——研究潮州交通运输的新生力量李坚老师、林翰老师,资深潮州文化研究员吴榕青教授执笔操刀,经过半年余的反复打磨淬炼,最终形成了这份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观点新颖的文稿,经过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和深圳出版社多位编辑的严谨校编,最终出版成为一本资料引文出处详细准确,参考文献齐全完整,具有较高参阅、收藏价值图文并茂的学术论著。
随着新形势下中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近年来新社会史研究方兴未艾,“海丝之路”研究如火如荼,以往与潮州关涉的研究内容多数集中在商贸和交通方面,特别是潮州港口研究、南澳岛海上交通贸易地位研究和潮州商人及海外移民活动研究,成果显著,已有一批优秀的著作问世。《海丝之路与古代潮州航运》特意跳出前人的研究视角,另辟幽径,从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来讨论古潮州与“海丝之路”的关系。该书第一、二部分谈及的古代潮州海防建设:通过潮州创建水军、推行保甲法和澳长制形成南部边疆海防力量,以及历史上潮州沿海地区及韩江的船只管理及秩序维持、澳甲制的源流和演变等内容的探讨,分析宋代至清朝国家对于南海海域的治理理念及因应举措,讨论古潮州创建水军、打击海盗的海防建设,对保障“海丝之路”通畅和稳定的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前人甚少涉猎,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对于当今的潮州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古潮州在海丝路上的重要港口,如南澳岛现今在行政区域上已不属于潮州,对这些港口的研究体现的是现今“大潮州”的概念,只有对韩江的研究,才是与现今潮州关联最为密切,成果最能直接应用和说明的研究。《海丝之路与古代潮州航运》通过对方志、文集、碑刻、海关报告、民国调查资料记载的爬梳,分析韩江水路状况及疏凿演进,探究航行于汀、梅、潮三地沿河各墟镇的木质民船,读此章节,我等现代人如坐上了时光穿梭机,回到了从前,一览昔日潮州水运的概貌。该书还阐述了18世纪“禁海令”废除后,韩江渡口在清代迅速发展的原因,描述了历史上潮州水上贸易的重要商品,也是潮州通过“海丝之路”出口贸易的大宗商品——竹木的贸易网络及海阳县尤其是意溪地区的竹木贸易的状况。同时通过考察韩江流域内竹木的产地、种类、种植培育等问题,讨论了竹木过度砍伐对韩江流域环境带来的影响。韩江渡口的大量兴建,对于整合闽粤赣经济及文化交流圈、促进沿江及海上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及制度保证。港口、渡口等基础设施的兴建与完善,韩江水域的使用和保护,是潮州商船顺利扬帆“海丝之路”的基础和保障。《海丝之路与古代潮州航运》中对韩江耗费工力的探索和研究,确切地印证出古潮州在“海丝之路”的重要性。
《海丝之路与古代潮州航运》毕竟是一本篇幅有限的著作。为了能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该书的查阅价值,该书作者总结自己的研究经验,将具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海丝”研究成果,收为附录集置于书末,这样既为读者延伸了阅读空间又拓宽了研究视野,既节约了篇幅又为有心人指明了查阅方向,方便其按图索骥,参考应用所需资料,既响应了现今绿色出版、节约资源的出版政策,又丰富了该书的信息,确实是该书的又一独到之处。
“读史可以明鉴”,《海丝之路与古代潮州航运》对潮州“海丝文化”历史遗存的探寻和钩稽,是对潮州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积累,是对新时期潮州城市形象新定位的明确注解,更是对“潮州是‘海丝’文化重镇”的强力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