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十二五”汕头“全身心”都在增强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黄晓泳 陈群    2016-01-25     浏览:

  • 字体: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时期,汕头的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其中,GDP年均增长9.4%,约高于全国、全省1.6和0.9个百分点,一举改变了“十五”“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低于全国、全省水平的局面。

同时,汕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6%,“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08.6亿元。

“十二五”的这五年,汕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经过这五年的建设,汕头夯实了基础,拉开了振兴发展的序幕。

如果汕头是一个人,那么,经过这五年的发展,它的双臂有力了、心脏强健了、骨骼增强了、双腿稳健了、容貌焕然一新了、循环系统也更健康了,汕头“全身心”都得到了增强。

强劲有力的右臂——华侨试验区

建设步伐加快聚合效应显现

解读位于汕头东部的华侨试验区,堪称汕头强劲有力的右臂,它将为汕头的发展带来最强大的力量。

建设步伐加快聚合效应显现

从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试验区至今,华侨试验区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各项工作都全面铺开。

目前,东海岸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填海工程主体完工,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形成陆域面积20平方公里、海堤24公里。水利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新津河大桥和外砂河大桥顺利合龙,滨海大道等一批市政道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珠港新城粤东总部基地启动建设,濠江新城南滨片区启动土地一级开发。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这是华侨试验区在招商引资上最吸引企业的一个地方。为此,汕头市为试验区组建了精简扁平的试验区管理机构,建立了试验区管委会和发展决策委员会、发展咨询委员会的运作机制;并运用特区立法权出台《关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行政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管委会全面行使市一级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此外,汕头市还在试验区设立集中注册地,在商事登记、土地管理、海域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目前试验区注册企业已有2129家,总注册资本198亿元,平均注册资本964万元,聚合效应已经显现。

人才引进方面,汕头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110”政策,投入2500万元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海智计划”汕头工作基地于2015年9月15日挂牌成立,该基地将汇聚海内外华人科技精英的优势,推进华侨试验区创新平台建设。全国侨联“新侨回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项目近期也落户华侨试验区。

在开放合作上,华侨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五个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此外,试验区还成为全省首个新增设立港澳独资经营娱乐场所试点地区。

不可或缺的左膀——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暨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

力推汕以合作建设沿海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解读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位于汕头西部,作为汕头的左膀,它将是汕头振兴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力推汕以合作建设沿海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2015年12月16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在汕头启动建设。汕头依托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分步推进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

目前,汕头市已成立专门代建机构,全面负责学院一期校区的建设,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的建成运营提供优质服务。一期校区建成后,可满足学院建校初期3000名学生规模办学的使用。据了解,学院力争于2016年开始招生,此后循序渐进,逐步增加专业和招生人数。

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为依托,汕头已经率先在生物医药、水处理与环境保护工程、新材料、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工业探伤、社区与远程医疗等领域与以色列先进技术进行对接并推动项目产业化;与以色列航空工业集团签订协议,共同发展民用航空产业。

依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规划建设的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主要包括高教科研孵化区、创新产业拓展区、现代工业园区、高端服务配套区、桑浦山人文生态景观区和牛田洋湿地保护区等功能分区。

围绕建设沿海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总体目标,合作区将以创新创业为驱动,以综合开放合作为支撑,以国际化城市社区打造和综合治理为载体,加快构建国际化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国际化科技孵化创业平台、新型综合开放合作示范平台、特区转型发展示范平台和国际化城市综合治理平台“五大平台”,着力建设国家级的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创业载体、人才洼地,努力打造汕头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粤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提供血液的心脏——创新驱动发展

金融科技齐创新打造升级版经济特区

解读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是汕头的心脏,它为汕头的发展造血,帮汕头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金融科技齐创新打造升级版经济特区

创新是汕头发展提速、打造升级版经济特区的关键,近年来,汕头在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方面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

在金融创新上,汕头积极打造粤东金融服务中心。汕头商业银行成功重组为广东华兴银行,汕头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组建华融华侨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助推汕头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2015年9月15日,“华侨板”挂牌成立,开创了金融股权交易市场以“华侨”为主题元素的先河。截至12月8日,“华侨板”累计挂牌企业351家,确立意向股权融资35.7亿元,意向债权融资19.1亿元。目前已形成一定聚集效应。

据统计,汕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2857.20亿元,增长7.1%,贷款余额达到1199亿元,增长11.8%;规模分别是2010年的1.5倍和1.8倍,年均增长分别为8.8%和12.6%。在全省率先成立“新三板”服务中心,挂牌企业24家;上市公司25家,居全省第3位。

除了金融创新外,汕头市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和能力也不断提高:近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达376项,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资金扶持2.7亿元;专利授权量从2008年到2014年年均增长14%;2011年至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3156件和24257件,接近粤东总量的六成,居全省第4位;近5年获省科学技术奖67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汕头创新建设理念,多措并举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目前,汕头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形成社会资本创办基地并提供孵化服务、政府根据孵化结果予以补贴的良性机制。据统计,2015年1至10月,汕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1047户,注册资本139.7亿元,分别比增9.9%和28.3%。

在土地综合开发上,汕头与中交集团结成战略投资伙伴,以一体化投资建设及土地收益共享的全新合作模式推动东海岸新城规划建设,为汕头市振兴发展带来新契机,打开新局面。

支撑全身的骨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累计投资近200亿交通大会战效果明显

解读交通设施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它堪比汕头的骨骼,支撑起整个汕头。

“科学、民生、法治交通”,这是汕头市交通建设“十二五”期间的核心工作理念。近五年来,汕头全力推进交通大会战,规划实施高速公路、铁路、港航、枢纽站场、国省道干线公路等交通项目54项,总投资336亿元,五年累计投资近200亿元,超过前三个五年规划的投资总和。2013年、2014年,汕头在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提速升级指数”中均位列榜首。

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建设是交通大会战的重要战场。目前,汕揭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并实现与沈海高速互联互通,潮惠、揭惠高速公路投资进度过半,汕湛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先行工程开工建设;厦深铁路建成通车,使汕头与珠三角、厦漳泉形成两小时生活圈;厦深铁路进汕头联络线工程启动施工。

港口方面,汕头港进入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百强行列,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15个重点港口之一。广澳港区两个5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2万吨级石化码头动工建设。2015年全市港口吞吐量518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18万标准箱,分别比2010年增长47.6%和26.1%。

此外,城市候机楼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与潮汕机场有效对接;南澳大桥建成通车,打通了南澳连接大陆的通道。这些也是交通大会战的累累硕果。

支撑身躯的双腿——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解读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汕头的产业,就像是它的双腿,让它屹立不倒,产业转型升级,就是双腿在升级。

“十二五”期间,汕头市抓住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统筹实施四大产业发展计划、推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为抓手,通过抓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在“十二五”末期,汕头的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期末的5.7∶53.0∶41.3调整为2015年的5.3∶51.7∶43.0。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96.01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占全市GDP比重提升到43.0%,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成为汕头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工业技改投资快速攀升,5年间累计工业技改投资817.70亿元,年均增长68.5%,总量及年均增速双双跃居全省第3位。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5年来保持稳步提升。

目前,汕头正在加快制定出台《汕头市产业园区规划调整工作方案》,进行产业园规划调整,充分利用省产业集聚发展政策,根据汕头产业基础和功能布局实际,依托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建设澄海玩具礼品、潮阳纺织服装、潮南家居内衣3个产业集聚地,构造“43”发展格局(4个片区、3个产业集聚地),进一步壮大园区经济,促进园区扩能增效,带动全市产业集聚发展。

焕然一新的容貌——城市扩容提质

提质扩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解读城市扩容提质,就像是汕头的容貌焕然一新一样,可以让汕头市民赏心悦目,也可以吸引更多外来人才。

在城市扩容提质的整体思路上,汕头市坚持走中心城区带动的城镇化发展路子,将城区扩容提质与特区扩围、转型升级统一起来,把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与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一方面,汕头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大力实施城区“北优、南拓、东扩、西联”的扩容提质战略,并以建设华侨试验区为依托,推动形成“一湾两岸”城市核心圈和“一核多组团”的大特区城市格局。

另一方面,汕头加快中心镇规划建设,推动澄海、潮阳、潮南、南澳的城市化进程,建设城市组团,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和宜居宜业小镇,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时,汕头也加快和平、两英、莲下镇等一批中心镇的规划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心镇区集聚,提高土地和设施的利用效率。

目前,汕头的中心城区首位度不断提高,范围进一步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250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加40%以上。

更健康的循环系统——民生社会投入不断增加

连年实施民生工程提高市民幸福感

解读民生社会投入增加,市民的幸福感更高,社会矛盾也就更少,这就好像一个人有了更健康的循环系统。

2015年汕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9.66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8%。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等民生支出合计210.45亿元,比2010年增长166.6%,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64.9%上升到75.3%。这五年,汕头连年实施十大民生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等民生民安问题。

在稳定就业、扩大就业上,汕头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就业总量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38.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2.75%下降到2.36%。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快速提升,年人平工资达到4.6万元。

汕头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也不断健全。2014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10年增长132.8%、18.2%、60.1%、58.8%和60.4%。至于全市城乡“低保”制度方面,2014年汕头城乡“低保”支出2.82亿元;城乡“低保”覆盖人数达11.12万人。

教育方面,2014年汕头各类学校数量比2010年增加137所,专任教师比2010年增加10734人。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每万人口中的义务教育在校生为1338人。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2010年增加1.8万人,高考总上线率连续4年保持九成以上。

医疗卫生方面,2014年汕头全市卫生机构1311个,医疗机构床位15407张。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上,汕头全市共有619个乡村医疗点,完成每个区(县)设立一所“平价医院”的目标。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