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长假,除了出游聚会,部分市民总会选择到各类文化场馆享受下“精神大餐”。今年春节,在外地读书放寒假回来的小刘惊喜地发现,市图书馆只需刷刷手机就可以借书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还启用了数字化平台……近几年来,我市的文化场馆越来越多,服务也在逐步升级,朝着“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时代迈出了脚步。
“十二五”时期,我市完成了综合文化馆站全覆盖的建设任务,初步形成了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市级“三馆”100%达标,市图书馆是粤东地区最大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已连续几年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正在实施的公共图书馆一证通项目,将使市图书馆成为我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中心馆,同时将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南澳等7个区县图书馆建设成成员馆,实现汕头市公共图书馆利用二代居民身份证作为读者证一证通行,进行图书资源通借通还,也可实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互通互联。去年开始,市图书馆已启用身份证作为读者证,除具备原读者证的借阅、预约、续借、电子资源访问等功能以外,还可使用电子阅览室电脑、在馆内认证接入无线网络、接受图书馆活动短信与微信等信息推送,并且可在自助借还机上进行借还操作,进一步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馆服务。不喜欢随身带着身份证的读者,只要关注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绑定身份证,就可产生二维码借书证,“刷手机”就可借还书籍。
其它一些场馆也开始探路“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前不久,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启动上线了数字陈列馆,运用虚拟现实、3D图形图像等技术,将展馆环境、馆藏珍品在网上以360°旋转展示呈现在网络,让浏览者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官体验。同样开通了网上博物馆的还有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将其管辖的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北回归线公园和桂园的内容整合进网络之中。打开网上博物馆,通过点击各个场馆的链接进入介绍界面,能够对不同场馆的环境、文物、资料、相关历史事件等一一掌握。市民们只需要轻点鼠标,足不出户也能参观馆藏文物,这一做法既弥补了场馆空间上的不足,或将成为未来我市文化场馆建设的一个方向。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位于中信滨海新城南滨片区中轴线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是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的核心建筑,也是“十三五”时期重点加快建设的场馆之一,将努力使其成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文化新地标。此外,我市还将加快建设汕头市美术馆、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均等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