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如何顺应时代要求,转型为含金量更高的技术人员,这是产业升级所迫切需求的。现在,机器人应用企业最缺的就是维护保养人才。”作为工人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佛山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生产部部长袁桂彬连续第九年关注工人话题,这次他带来了五个建议,积极呼吁国家要加快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
机器人维修人才最缺乏
早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佛山也一直在积极推动机器人的使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袁桂彬向记者列了一组数据:佛山一共有300多万名产业工人,按照每100名工人操作1台机器人来算,需要3万台机器人。去年8月,袁桂彬调查发现,佛山应用的机器人只有2000多台(套)。去年12月,就达到了4000台(套)。
据佛山一家机器人企业负责人估算,当地有一家水龙头厂使用了50套机器人抛光系统,需要操作、维修、保养机器人的专业人员150人。按此推算,全国规模以上生产水龙头企业超过500家,仅此领域需要机器人专业人员就超过7.5万人。
“机器人的应用需求增长迅速。”袁桂彬表示,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如何顺应时代要求,转型为含金量更高的技术人员,这正是产业升级所迫切需求的。袁桂彬表示,有已经实现“机器换人”的企业向他反映,现在最为紧缺的是机器人的维护保养人才,但目前职业院校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必须要提升到新的水平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政府要支持职业教育
针对我国机器人配套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袁桂彬建议,国家应扩大高等院校在机器人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增设机器人操作、软件开发、维修等相关专业。
袁桂彬指出,我国的职业学校并不缺,关键是现在人们普遍不愿意把子女送到职校。如何才能让更多人接受职业教育?袁桂彬认为,首先要提高产业工人的地位,实现技术工人等级证互认互通,提高高级技师的福利和待遇,并对拿到职称的技术工人在退休后给予一定的福利回报。“国家提出要培育‘工匠精神’,产业工人要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我提升,要让更多人去响应,需要政府从财政上支持。”袁桂彬表示。
除了职业教育系统的配套,现代产业工人的培养更需要企业去推动。对于应用了机器人的企业,需要加强与机器人生产商的沟通。“机器人企业提供的设备,放在工厂里,工厂如何快速对接,如何对工人进行点对点的培训,不要只是会操作,更要知道机器人的运行原理。”袁桂彬表示,政府不妨通过补贴等优惠政策,做好机器人应用企业的示范点,并以此形成示范带头作用。
同时,国家也要加强院企合作,利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机器人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加强合作,结合双方优势,通过整合资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提供理论培训与实践平台,快速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培养、输送和储备专业人才。
让更多外来工成为居民
作为工人代表,除了呼吁建立适应现代产业工人的培训体系外,袁桂彬建议,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外来务工人员争取更多保障。
袁桂彬表示,他通过调研发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有相当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还没真正实现市民化,由于受户籍制度等城乡分割体制的阻碍,我省城镇人口中27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尚不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
为此,他建议,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使更多进城就业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最终建立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中央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中央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并更多承担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