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宜华集团董事长刘绍喜(右)接受记者采访
“不论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还是‘中国智造’取代‘中国制造’,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工匠精神’,这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宜华集团董事长刘绍喜接受采访时说道。
大力推进“实体+互联网”
“实体经济中的民营企业应自觉紧随国家战略,确立发展新理念新思路,主动“+互联网”,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焕发生机。”刘绍喜说。
近年,从并购全球最大皮革软体家居制造运营商之一、新加坡上市公司华达利公司,控股多维尚书变形家具、健康家除醛专家到战略投资美乐乐家居电商平台、爱福窝家装3D设计、互联网家装有住网、快时尚变装家具创想家等,宜华木业已实现资源整合,并率先在国内家居行业构建起“Y+生态系统”,泛家居生态圈雏形已现。
如今,从小型木工家具作坊发展而来的宜华集团,左手“互联网+泛家居”,右手医疗健康产业,宜华生态圈正日趋完善。过去的2015年,可谓是宜华战略转型最彻底、产业生态布局最完整的一年,也由此实现了经营实体向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
刘绍喜介绍,多年来,宜华一直在探索传统行业的非传统发展路子。这种开放的观念也把宜华引到了另一个全新的领域——医疗健康产业。2015年,宜华地产成功改名为宜华健康,转型为医疗健康行业的上市企业。也是在这一年,宜华健康在医疗领域“大举发兵,攻城夺地”。
一方面,宜华健康并购了众安康医疗后勤公司、爱奥乐医疗器械公司、达孜赛勒康医疗投资管理公司,亦投资了友德医网络医院。另一方面,2016年1月,宜华健康公告收购国内养老龙头企业——亲和源,正式攻入养老业,目前累计投入人民币40亿元。由此,这家企业已构建起“宜华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
工匠精神打磨“中国造”
刘绍喜认为,工匠精神早已成为宜华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并产生极大的内生动力,从而催生出强大的宜华品牌。2015年,“宜华”品牌以115.07亿元的价值位列“中国品牌价值100强”第33位。
在“走出去”方面,宜华成绩也不凡。2015年,宜华集团产值高达300亿,出口创汇12.5亿美元,成为拥有逾百家国内企业和境外办事机构的跨国公司。
实际上,宜华木业已成功投资开发加蓬35万公顷森林资源,在加蓬总投资达1亿美元。而宜华的木制品大部分是往美国、欧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输送,并在当地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譬如正在收购中的华达利,其在英国家具市场的占有率就高达四分之一以上。
不过,宜华的木制品刚到海外市场时并不被接受。
刘绍喜对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提到,面对这种情况,宜华仍守住既定的目标,用心制造、认真经营,锲而不舍。在没有经验、没有技术参考的情况下,宜华的团队硬是把整个流程细分成100个标准化的工步,实现了非标准化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并向客户公开系统设计和运行过程的记录,甚至承诺先卖货后收款,以良好的运行控制和过硬的产品指标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打开了木制品自有品牌的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
如今,基于工匠的系统化精神,宜华已建立起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立了宜华木业研究开发院,希望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改造传统产业。刘绍喜介绍,今年正筹备为宜华研究开发院设立一亿元科研专项资金,就是为了打通木材加工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为民企鼓与呼
作为从小作坊做起的民营企业家,刘绍喜深知民企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存的艰难性。结合宜华自身的经验,他认为中小企业甚至整个实体经济,都值得推广“实业+互联网”,把互联网平台和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促进企业改造升级。
带着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的刘绍喜,也一直为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奔走。今年两会上,他提出建议,希望政府加强预期引导,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早启动、早见效,着力建立公平的市场规则和秩序,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为民营实体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
“现在中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创新是核心,新兴产业是落脚点,实业是主体。”刘绍喜说,企业应该主动把积极性、创造性释放出来,充分利用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模式创新、技术更新与改造力度,在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出硬招、见实效,关键是要掌握自主核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