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人大代表组织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情况检查,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工作汇报。
有相关人士对记者指出,相比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目前潮汕文化在整体性保护这一块刚刚起步。汕头着力非遗保护发展,在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整合优势促进该市国家级、省级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这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而设立的特定区域。目前汕头对于潮汕文化生态区保护的现状如何?是否遇到瓶颈?南方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文化生态保护
非遗保护是核心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有重要意义。2015年,汕头组织潮阳、澄海、金平三区编写《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经组织省市专家实地考察和评审,汕头向省文化厅正式推荐三区申报省级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年底,省文化厅同意潮阳区设立潮汕文化(潮阳)生态保护实验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工作。那么汕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近年来,汕头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推动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目前全市共有非遗项目43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15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4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37人。汕头市目前有7个区、镇街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都是汕头在完善名录建设上作出的工作。此外在平台建设上,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正在建设,并将成为展示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阵地。而投资700万元建成的汕头非遗馆也已经在2015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投资1200万元的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实验剧场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创建国家级、省级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潮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汕头非遗保护工作的两件大事,汕头将积极争取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的支持,加快推进各项前期工作。
申报省级实验区
刚刚获得零的突破
在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成功突围的潮阳区,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汕头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蓝苑祥对此次申报分析说:一是潮阳区的文保单位数量与非遗项目数量足够;二是潮阳区的传承工作做得比较到位,民间的保护氛围也较为浓烈。潮阳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3项,区级项目2项。
他表示,就区属管理而言,潮阳区的文保单位数量与非遗数量在汕头首屈一指,而且潮阳在非遗保护上持比较开放的态度,除相关部门工作到位之外,还积极引进民资民力进行非遗传承,如笛套音乐的保护基地耀明书院,便是由潮阳区政府提供土地,由陈桂洲先生出资兴建,并向社会开放。这个书院的建立为潮阳笛套音乐的传承作出了较大贡献。
“去年申报的三个区县是汕头非遗工作较为出色的,但是只有潮阳的传承保护氛围得到了上级的认同。”蓝科长说。
“虽然汕头的国家级非遗数量具有优势,但是相比于同为潮汕文化地区的潮州揭阳,汕头总体的非遗数量还是偏少了。年前去揭阳参观,揭阳的非遗数量近百,是汕头的两倍。”蓝科长坦言。他觉得,就汕头目前的情况而言,在非遗工作上仍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而引导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与规范申报流程,也是将来的工作重点。
这是汕头非遗工作目前的一个缩影。相较而言,汕头的非遗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的保护只能针对单一项目的保护,尚未能从全局出发。目前汕头仍然缺乏一份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就算是已经批准同意设立的潮阳区,近4个月也未能拿出一份总规划。
这不是汕头独有的现象,在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潮汕文化只有潮阳区与潮州市湘桥区2个实验区同批入选。“相较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目前潮汕文化在整体性保护这一块都是刚刚起步。”对此,蓝科长也颇为无奈。此外,非遗发展之前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也制约着非遗传承基地与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热情。
未来方向
重视整体性不能靠“零敲碎打”
参照2010年的《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汕头距离创建国家级、省级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标的实现仍有不小的距离。
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十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础措施。在当天的工作汇报会上,记者获悉,汕头市政府针对《指导意见》中的要求,结合汕头实际情况,已经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在总体规划上,尽管目前全市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总体规划尚未出台,潮阳区已经入选广东省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重点区域,而金平、澄海两区也将进一步创造条件争取成功申报,其他区县政府也将重视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形成文化生态保护的梯队模式。
在基础工作上,汕头准备编制并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并制订潮剧潮乐这一重点保护的传承实施方案,同时支持各区建设非遗设施并要求各区继续深入开展普查工作,还将在今年开展一次全市范围的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大检查。而就社会影响而言,除原有非遗活动品牌之外,还将实施“四个一百计划”,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同时利用汕头科研院所优势,加强关于非遗的理论研究。
“各级相关部门要积极创新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拓展多渠道资金支持,以建设汕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目标,巩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晖阳在会上发言道,“保护工作要重视整体性,不能只靠零敲碎打,形成专门的保护机制和办法来提高非遗文化的社会认同感。”
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苏红则对非遗进校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非遗进校园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在展示上需要创新将馆内所展示的项目制作成视频,让学校课时空闲的时候向学生播放,这样才能够较为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汕头的非遗文化。目前全市学生人数较多,而较为全面展示汕头市非遗的非遗馆空间有限,通过视频播放更具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