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媒体人观点 >> 正文

洪雯:内地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 香港还有优势吗?

    来源:大公财经    作者:    2016-09-07     浏览:

  • 字体:

大公财经9月6日讯内地自贸区超越了国际上自贸区普遍实行的海关特殊监管模式,可视为“综合性的制度特区”。但从近三年发展的现实来看,自贸区在脱离整体市场的个别小区域内进行制度创新,来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成效并不显著。香港作为国家最大的自贸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其核心优势在于资金、信息、货物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流通。未来,这一优势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内地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于2013年9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三年。自建立之初时,自贸区曾在内地及香港引发了不少关于香港竞争优势是否受到挑战的讨论。不少观点认为,内地自贸区便是要打造与香港类似的自由港环境,但其成本会比香港低得多,而且与内地广大市场腹地的联系更为紧密,香港前景因此堪忧。但亦有观点认为,香港的诸多优势,自贸区无法取代。

自贸区目标远大于“贸易”

如今,三年过去,自贸区也从上海扩展到多个省份和城市,未来还可能进一步扩展。因此,目前正是时候回顾自贸区三年的发展,检讨香港尚有哪些优势,值得自身及国家进一步发掘。

从各国案例来看,国际上的自贸区(这里指单个国家内部的FreeTradeZones,并非国家之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形成的自由贸易区)的普遍模式是对货物进出实行“境内关外”的海关特殊监管方式,以此推动货物贸易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生产和服务。

上述提到的自贸区通常全封闭运作,不能住人;区内的服务业集中于与货物贸易相关的展示、物流、仓储等服务,不允许消费性的经营活动。更重要的是,这些自贸区在经济制度、金融体制、市场规范、法制等范畴,皆从属于国家及所属地方的整体体制。亦即是说,国际上自贸区的“自由”主要体现在货物贸易的范畴,而在制度和体制上并未根本超出国家的整体框架。

不过,内地自贸区建设的目标远大于此。与国际普遍的模式相比,内地自贸区发展的目标并非仅仅在于货物贸易,更重要的是推动高端金融、贸易、物流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吸引这些产业的总部在自贸区内聚集。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制度环境的配合;市场准入限制、政府审批、规则越位和缺位等,正是制约内地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内地自贸区的模式大大超越了海关监管的范畴,而是涉及更广泛的制度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扩大投资开放、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完善法制、探索贸易模式创新等多方面。自贸区普遍采取的负面清单、取消审批等改革方向,正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可见,内地自贸区可视为“综合性制度特区”模式,通过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并带动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

“制度特区”模式成效如何

无疑,过往三十多年,“特区”模式在推动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发展方面是非常成功的。这是因为制造业具有实体性,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可以分离,生产的空间因此可以与消费市场完全脱离开来,只要在一个区域内提供生产所需的要素即可发展。因此,制造业在“特区”内很快就发展了起来。

但是,这种模式对服务业是否同样有效?

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根本性质上有很大不同。服务业具有非实体性,其发展所依赖的资金、信息和人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且服务业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往往合而为一,提供服务的空间往往不能与其所服务的市场分割开来─即是说,制造业可以在市场之外去发展,而服务必须在市场当中去提供。在维持主体市场规则体系不变的前提下,划定一个特定的小区域来进行体制改革试验,以此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并没有成功的国际先例可循。

事实上,从自贸区这三年发展的现实来看,也证实了在脱离了整体市场的个别小区域内,通过实行特殊的市场准入和监管、特殊的金融体制、货币制度、市场规范,以此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并隔离对整体市场的负面影响,成效并不显著。

举例而言,内地各个自贸区对外资普遍采取了负面清单的市场准入模式,并取消政府审批。理论上,很多在全国范围内限制的外资投资领域,在自贸区内皆开放给了市场。然而,因为服务业并不具有地域可控性,若在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只能在自贸区的小空间内经营,而不能服务内地的其他地方,对投资者并不具有吸引力;但若能为自贸区外的市场服务,又相当于开放了全国市场,而且对区外的企业不公平。

因此,三年来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开放程度比起全国整体水平并无明显优势之处:负面清单在诸多地方都注明了“需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事实上是负面清单要服从于正面清单。也因如此,多个自贸区内注册的外资企业数量均不到百分之五,最高的也不到百分之十。当初期望吸引高端服务业的外资投资,尤其是企业总部在自贸区聚集,以此带动产业升级,成效并不佳。

金融方面,金融制度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货币政策基本上是全国性的;在一个小区域内实行与国家整体不同的汇率和利率制度,乃至让货币在一个小区域内可自由兑换,其可行性并不高。除非把自贸区封闭起来,割断与国家之间的资金流通──而这将使自贸区成为一个孤岛,对企业无大的吸引力,对内地其他地区的参考意义亦并不大。因此,过去三年,很多金融开放措施或者在自贸区内实验成效不佳,或者仅仅给予了自贸区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随即在全国全面推行,自贸区的制度优势并未体现出来。

香港优势需进一步善用

与内地自贸区相比,香港的核心优势在于资金、信息、货物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流通。

以货物流通为例,香港作为自由港,海关监管极其精简宽松;境外货物利用香港转口,除毋须交税外,亦无需事先向海关申报,只需在货物进入香港后十四日内告知海关即可。若是转运模式,更完全无需向海关申报。这种海关监管模式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佔有先机。例如,货主可以在货品进入香港之后,在尽量接近销售的时刻修改货物的目的地、出货量、售价等,从而更贴近消费市场,而且可与其他产品拼箱集运,甚至可以待货品离开香港后才向香港海关申报。这一点,自贸区无法复制,亦是香港成本虽高,不少货物仍选择经香港转口的根本原因。

与香港相比,上海、广东这些拥有自贸区的地区,其核心优势在于与中国的大市场完全畅通无阻──香港毕竟是独立的经济体,与内地市场之间有边界的阻隔。不过,这也是自贸区的尴尬之处。若自贸区与内地其他地区之间毫无阻隔,那自贸区的开放将等于全国开放,会为国家带来风险;若自贸区与全国的大市场之间设有阻隔资金、货物、人员、信息流动的边界,其通达内地大市场的优势便会打折扣。

自贸区另一局限,在于高端服务业和企业总部需要高质量的产业和生活配套,而自贸区的小范围难以提供。中环或曼哈顿的枢纽功能,更是歷史、文化、经济、社会、地理、政治、法律等多方面因素经历长时间的演化、积淀而形成,这些因素短期内亦难以复制。

总体而言,自贸区三年的发展,显示了以“政策飞地”的模式来带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成效欠佳。香港作为国家最大的自贸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其优势未来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无疑,自贸区虽有局限,香港亦不能轻视。若国家从整体层面调整金融制度和市场体制,自贸区与内地大市场之间无阻隔的优势即可快速发挥,对以内地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人才形成巨大的磁力。更重要的是,自贸区以外,国家整体改革开放的步伐正在加快,越来越多中国城市正不断开放、崛起。香港必须充分发挥所长,作为国家的有益补充,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为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利丰研究中心副总裁洪雯博士)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