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介璋:
香港达成集团、佳宁娜集团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带来综合焦虑症,能像香港达成集团主席马介璋这样“清闲”的企业家不多。自春节以来,他很少再像过去一样在外面来回奔波,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休息,等春天来的时候,他想去内地的农村走走,看一看自己所关注的内需市场的启动情况。
马介璋对内地非常熟悉,从改革开放之初他作为首批到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家,至今他已经在深圳、广州、上海、益阳、连云港等城市投下巨资,投资领域涵盖物流、餐饮、地产、矿产、制鞋、旅业、娱乐等,这些行业都与内需市场息息相关。
4月3日下午,马介璋在香港接受了《天下潮商》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国家拨出4万亿资金用于扩大内需、稳定经济,这是非常有效和前瞻的做法,自己也因此及时调整了在国内的投资战略。
由于身体的原因,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马介璋今年未能出席全国两会,但是他仍然不忘为国建言。他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扩大内需的支持,并就繁荣农村消费市场、抓住内需机遇提出具体措施。
内需机遇
马介璋认为,此次金融海啸对欧美冲击最大,而中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中央政府已经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稳定经济,在金融海啸爆发之前,国内已经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进行清洗,收到了明显效果,现在房价已经回落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不像别的国家,一直处于泡沫,房价已经升到顶点了,突然一时就降下来了,心里很难接受。我们国家发展经济不靠别的,就靠自身的智慧。”他说,扩大内需,一是基础设施,二是金融市场,三是专业科技市场,四是房地产市场。对于房地产来说,一旺可以带动很多行业。如原材料,钢筋水泥等等建筑材料。这些市场活跃会带动股市活跃,进而消费市场也跟着活跃起来。
“你想想,美国有3亿人口,最多是1亿多人买中国的产品,可是咱们中国有13亿人口,让大家都来消费自己的产品,就能取代以前的出口量。而且我们的产品要是可以做内销,又可以出口,灵活性就很大,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他带着期待的口吻说,“如果我们国内市场扩大了,等到世界经济复苏后,加上国外的市场,不就更大了嘛。那么商机就更多,国家的税收也就更多。我看,中国经济下半年开始会一步步好转。”
但是马介璋也有担忧,他担心国内出现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通胀和通缩都不好,但是相对来说通胀比通缩好。无论怎样,社会能够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个担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他认为,启动内需最后落脚点还是农民的口袋问题,只有农民富裕了,有钱买东西了,内地消费市场才能扩大。
“所以我的提议是: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培育自身的市场来带动经济。这也是我之所以说中国会是最先走出金融海啸影响的国家的原因。”
他进一步建议,由国家回购重要商品,如住房、重要能源、矿产品、农业产品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要定价定向销售。
进退自如
事实上马介璋在内地的投资大都是“内需型”的,比如华南城的定位就是国内企业对工业原料的采购基地。当初投资深圳华南城时,主要是基于珠三角工业很发达,但是做工业的企业要买到工业原材料时常遇到困难这样的实际情况。于是,才有了在珠三角建一个工业原料物流中心的思路。规划报告书出来后,得到了政府的欣赏和大力支持。
由于定位准确,华南城推出来后果然非常成功,很多省市的领导都来参观,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曾荫权,以及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领事馆商务部参赞,不少地方甚至模仿华南城。
“这说明内需是客观的,巨大的”马介璋说,“国家现在鼓励发展物流,但主要是与国际接轨的物流,具有创新型的物流,还要与地方特定产业背景相结合。但要做得好也不容易。”
遇上金融海啸,对华南城也有一定的冲击,马介璋坦率地承认,一些困难的商户面临歇业状态。但这不影响对华南城模式的推广。之前在南昌、广西、江西、西安、连云港等地洽谈的项目都在进行前期程序,不过具体的开工日期要看整个经济走势怎么样,才做最后的决定。
马介璋决定在连云港做“华东城”时,金融海啸尚未爆发。他透露,目前对“华东城”的投资只是购地资金,项目并没有启动,等经济气候转好之后再启动也不迟。“我们资金比较充足,没有什么风险。”
他对企业目前的状态很满足。“我们的企业,现在的发展速度是可以快也可以慢,经济形势好可能加大投资加快发展,经济形势不好可以放慢脚步,慢慢来。其实,企业做到这种程度是最好的,进可攻退可守,比较稳健发展。”
抱团过冬
这次金融海啸影响远远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好在香港的相当一部分企业早就经历过市场风风雨雨的洗礼,经历多次的金融动荡,应对金融海啸已积累了经验,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作为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的马介璋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中小型企业会员过好这个“冬天”。
他分析,金融海啸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程度不一样。香港现在办工厂的企业,也就是传统第二产业的企业大部分都转移到大陆,因为在香港办厂成本很高,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那些科技含量高的,在香港才能立足。对于把市场放在欧美的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后,业务上受到的打击非常大。还有就是刚刚创业的企业,还未上轨道,对金融海啸的承受能力很低,受到的影响也就很大。
“那么是不是港资企业就没得做呢?”马介璋顿了顿,充满信心的说“不会!我们要有信心,在原有的实力上,锐意创新,继续拼搏努力,化危为机,未来可能加倍的好,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现实的问题是,对于没办法维持的企业怎么办?马介璋表示,现在香港政府正在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有资金扶持、市场扶持。如果是潮属社团总会的成员遇到困难了,总会有义务也乐意帮忙。这种帮助可以是总会内部的互相支持,也可以总会的名义与香港政府进行交流沟通,争取得到政府的扶持。
【焦点对话】
懂得怎样拼搏,才能转危为安
《天下潮商》:您如何看待2009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和香港的经济形势?
马介璋:2009年香港经济走势,以我个人观点,如果欧美再不出现大事件影响到香港的话,下半年的香港能稳定一点,当然只能说是希望。如果经济能不再下滑,已经就是很好的。从目前一些数据来看,总体情况还不错,不过失业率有所提升。失业率提升不是一件好事,它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我们很高兴看到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在尽最大的可能想办法创造就业机会,如旧楼翻新改造等等。另外,香港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大陆稳定的市场作后盾,对香港经济的复苏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天下潮商》:回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您是怎么渡过的?从您个人的切实经历来看,您觉得现在的危机与那时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马介璋: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现在的危机是完全两回事。此次金融危机是世界性的,是由于次贷引起的危机。每个国家都有次贷的问题,很多大企业大银行都需要融资,如果融资不了,就要靠政府出手。如果政府不出手,这些大企业大银行就要面临破产。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没有这种情况。这次欧美有很多大企业大银行都面临破产,这种大萧条估计要持续好几年。这也是为什么称97年那次为“金融风暴”,而这次称为“金融海啸”的原因了。
相反来说,这次经济危机对我们国家来说也可能是一个机遇。我们国家以前发展经济的步伐适中,一旦有过热的现象,国家立即给予降温。以前一些企业对国家政策有些不理解,现在看来,以大局为重的宏观调控是好事。这跟家庭教育小孩的道理是一样的,你给他充足富裕的条件,他花钱大手大脚,以为钱来得容易,出去社会没有独立能力。家里不可能一辈子都照顾他的,等他老的时候只能徒伤悲。为下一代创造好的条件是应该的,但是一发现他有不好倾向就应该马上喊停,让他没钱用,这才会让他思考怎样管理自己,怎样计划未来,才能立足社会。
其实,经济都是有周期的,有经济气候好的时候,也有经济气候不好的时候。做生意要懂得居安思危,特别是生意红红火火之时,不能掉以轻心。我们看到能做到居安思危的企业都是久经沙场的有实力的企业,如李嘉诚先生的企业。
《天下潮商》:您从商几十年,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包括两次金融危机,让你最难忘的挫折是什么?您当时如何克服的?
马介璋:比较多的困难应该是在创业初期。应该是4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也遇到危机,企业订单一下子减少很多,原材料那边催还款,银行得知我们订单减少怕我们没钱,也催要还款,于是财务上出现了紧张。如果没钱还款给银行,可能面临没收财产。我算了一下,我的所有产业加起来大概是1个亿,那时候,1个亿算很多了。但是如果被银行没收,就剩下几十万的财产了。我索性再拼一次。在一次跟南非大使馆的朋友吃饭时,听他介绍南非的情况,我很感兴趣,就到南非实地考察。南非政府给出很多优惠政策,我就用500万港元在那里建了一个服装厂。由于南非没有配额限制,新厂子建立起来后一下子接到很多订单,差不多是200万美金的订单。这下子我到银行贷款理直气壮,也能贷到100万美金以上的款项。那些追债的人一见到我订单这么多,也缓和了许多,我的不利局面就扭转过来了。
能转危为安,说到底是我对事业的态度,一是我能全程投入,二是有毅力有信心,三是懂得怎样拼搏,很多时候不是凭着莽劲就能成功,拼搏也要看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