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为商 谢慧如德高望重
来源:中国商帮传奇 作者:黄杉管琼 2014-09-14 浏览: 次
谢氏一生有两个阶段,一是他的商人生涯,这时期较长,差不多五十多年;二是他的社会活动家和大慈善家生涯。
谢氏的善举有为泰国王世皇挽芭茵行宫“天明殿”捐善款;出资向中国佛协购买大乘佛教经书清朝藏本,赠予普门报恩寺;向中国国家领导人请求借佛指舍利到泰国展览。
大慈善家
1995年6月30下午2时40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贵宾室里,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见了前来参加中泰建交20周年庆典活动的泰国代表谢慧如及其随行人员。
82岁的谢慧如在翻译的帮助下,用潮州话同江主席交谈了20分钟。平时不善言谈的谢慧如在江主席面前却表现得口才很好。
江泽民主席说:“我走过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广东人,特别是潮州人。潮州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们在国外,在所在国创业。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令人钦佩,特别是潮州人的团结精神。”
江主席还说:我听过很多有关你所做的福利工作及对社会的贡献。
这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江泽民主席接见谢慧如的新闻,谢慧如的名字出现在12亿中国人面前;同一天,新闻栏目还用英语对境外观众作了报道。
这是谢慧如一生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和待遇。媒体评说,这也是对谢慧如多年来为社会做贡献,促进中泰友谊发展的肯定。
谢慧如被称为泰华社会的“大慈善家”,尽管他并无实际头衔,多为名誉身份,诸如:泰国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主席、泰国潮州会馆永远名誉主席、泰国社会福利院基金会主席、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主席等等,但谢慧如德高望重,得到泰华社会的尊敬,同样也得到所居国泰国政府的尊敬。
1995年5月,泰国皇太后逝世,在泰华社会中,只有谢慧如被恩准为泰国皇太后举行为期九天的中国式的功德活动。如此殊荣,也足见谢慧如在泰国的社会地位。
1996年1月,谢慧如带着一个有3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合艾市参加合艾国光学校礼堂落成典礼,这所礼堂是谢氏捐资所建。没想到突然脑溢血发作,被送往医院救治。第二次手术后,考虑到医疗条件和技术,谢慧如被转送到曼谷一间医院。
当时泰国政府派军用大型飞机,将谢慧如所躺的医护车一起空运到曼谷。
5月12日凌晨,谢慧如安然去世。13日,曼谷各大华文报纸皆在显眼位置发布消息,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也向国内有关单位发去谢老不幸逝世的电文。
泰华报纸刊文:
德高望重的泰华大慈善家谢慧如老先生仁厚慈祥、乐善好施、造福社会、惠益人群,名垂海内外。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席廖晖通过使馆给谢氏夫人发的唁电中写道:
谢老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泰王国社会公益事业,倾心服务于泰华社会,为促进中泰友好作出了卓越贡献,先生精神将长留中泰两国人民心中。
在谢老的灵堂遗像前,正中是泰皇、皇后和公主送的花圈。谢老的悼念活动持续100天后,由泰皇择吉日火化。
纵观谢慧如的一生,可以说是前后两个阶段,也就是前期的创业成功和后期的恩泽社会。
谢慧如在泰华社会被誉为“大慈善家”,他生前每次出门都会叫人准备许多现款,只要遇到需要救助的人,他便会立即拿出钱来给他们。谢氏捐款有个特点,给了就给了,再不去过问,以至于他生前到底捐过多少善款,无人能够准确统计。
所以有人说谢氏是真正的慈善家。
话再说回来,有慈悲胸怀的人并不在少数,要成为慈善家,更重要的是还得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
这便要说到谢氏在泰国白手起家,几十年奋斗,终成亿万富商的经历。谢氏是慈善家,更是过番南洋而终成“座山”的成功商人。
少小离家
14岁的谢慧如拿着父亲给他的一个银元,登上了红头船。父亲临别时对他说,在外要多干活,赚了钱寄回家给你妈妈。
一个14岁的少年不仅要去陌生的国度谋生,还得肩负起养育父母家人的生活重担。谢慧如很懂事,从在暹罗打工赚钱的第一天起就不忘将点滴血汗钱攒下寄回老家潮州,而且一寄就是一辈子。
初到泰国的谢慧如,在泰北潮州人开的店里当店员。四年后被一位老板看中,进了一家做粗杂纱布买卖的许裕合公司,一干就是十年。
谢慧如聪明过人,而且做事十分用心,他知道向别人学习,无论是生意方面还是为人方面。
许裕合老板十分满意谢慧如,几乎将他当儿子看待,也有心将女儿嫁给他。很遗憾这桩婚事未成,但许老板一如既往地对待谢慧如,完全放手让他去做业务。
这期间,谢慧如经常去泰国部和东北部做生意。
一次在廊开府,谢慧如与一位客户谈完业务、结好账单,便对客户说要出去转转。这位当地人建议谢慧如去娱乐场玩,谢慧如拒绝了,他说他想去看看农家。
“农家有什么好看的?”客户不解。
而谢慧如笑着坚持要去。在一个农民家,谢慧如同主人聊起来,主人便将每年的稻谷收成情况讲给谢慧如听。
其实与农家闲聊是谢慧如的一个习惯,他总是觉得泰国是个农业国,种稻卖米是一件民生大事。
直至后来,谢慧如果然从事大米生意,都与这一时期对市场的了解分不开。谢慧如不仅知道哪个县有多少人,而且知道年产粮食多少。
28岁这一年,谢慧如辞别许裕合,开始了独立创业。他首先做的便是开办碾米厂(俗称火砻)。
泰国的东北部是产粮区,在收割季节,大量收购稻谷囤积,等到粮价上涨时,再碾成米出售,其中利润可观。当时做这种生意的商人很多。通常的做法是要收购稻谷前去银行贷款,而银行需要贷款人出示大米购买商的买卖合约,方可贷款。
谢慧如是个诚实的青年。开始时,他没有足够的资本,也没有多少从事这方面买卖的业绩,但他硬是将一个诚字、一个信字做到了家。
第一次收购大批稻谷,谢慧如从银行顺利贷了款,等到两个月后,有买家来找谢慧如要求以高于当初合同价的价格买进大米。谢慧如拒绝了。对方以为价不够,再加。
谢慧如按合约价将大米卖给了当初签合同的买家。
如此一来,谢慧如的名字在商家中间经常被提起。同行都称赞这个后生有信用。
几年过去了,谢慧如赢得了名誉和信用,而银行对谢慧如也格外优惠,不要求他出示任何买卖合约。至于大米商家也越来越多地主动找上门来。
谢慧如尝到了名利双收的滋味。家财也迅速积聚起来。
除了经营大米加工,谢慧如还看中了锡砂的开采。
在泰国的出口贸易中,大米占第一位,柚木占第二位,而第三位便是锡,每年产量为9000吨(按锡锭计算)。
就在谢慧如寻找机会涉足锡砂开采时,一位在泰南弄萱县开采锡砂的澳洲人传出信息,要卖掉他那艘淘矿砂的船。
谢慧如立即前往洽谈。在仔细询问了澳洲人卖船的原因后,谢慧如当即拍板以200万铢的价钱与澳洲人成交。
原来澳洲人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公司无法支持。至于锡砂的销路,也是谢慧如在这笔买卖中最关心的问题,却是无碍。
当年的谢慧如正是年轻气盛,又有好的公司管理经验,他买下淘锡砂船后,和一位潮州老乡合伙,再将第三份散股卖出去。接着他进行了经营方针的调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速资金周转。
在用人方面,谢慧如没有解雇一个工人,因为这些都是熟练工。支付给船长的薪水从100万铢减到10万铢,而分红利则由原来的一年一次改为半年一次,并且实行成本、效益、分红三挂钩。
船长是广府人,有二十多年开船历史。他见这位新的老板年轻又有魄力,便对他很有好感。他主动为谢老板提了许多好建议,使谢慧如很快对整条船的运作及人员有了全面了解。
船员的利益得到明显改善后,锡砂开采的利润便呈直线上升。利润大了,船长及船员的收入也看着多起来。尽管船还是那条船、人还是那些人,经营状况却完全不同。谢慧如手下的淘矿砂船已变成了谢氏的一棵摇钱树。
战略转移
1978年,西方国家爆发石油危机。这是继70年代初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第二次。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遭受重创,成品车堆积如山,每天损失200万美元;而在香港,世界著名船王包玉刚未雨绸缪、先知先觉,将自己如日中天的运输船队卖掉大半,并果断地弃船上岸再辟一片新天地,从而顺利避开了危机的冲击。
谢慧如以原料产品为主的泰华集团公司也难逃危机的沉重打击,公司损失巨大。这时的泰华集团属下已有70多家企业,经营业务包括火砻(碾米厂)、火锯(木材厂)、冻房 (冷冻厂)、保险、货栈(货仓)、建筑、糖业、米业、麻绒、五金、土产出口等。
面对突变的形势,谢慧如陷入沉思,他知道公司战线拉得太长、各企业生意平平,加上多数属传统加工业,极容易被淘汰。
事实上,在当时的泰东北就有一批火砻主因无法经营而被迫停产,甚至破产。谢慧如还算好,仅仅是遭受损失,集团公司依然存在。一位火砻主找到谢慧如,说是要将自己工厂的那片土地卖给谢氏。谢氏婉言拒绝,无奈这位濒临破产的朋友死活要谢氏买下,最后他以每莱2000铢的价钱硬卖给了谢慧如。
岂知有了这一个的开头,接二连三又有好几人前来央求出卖土地。
谢慧如不愿见到昔日风光而今落魄的朋友这样恳求他,只是自己财务状况也不好,但不好归不好,谢慧如还是全部接受了他们的土地。
也该着是谢慧如发财,不曾想当年这一大片湄公河南岸的土地,在十来年后,因国家经济发展而地价飚升,最高时每莱达到上亿铢。
可以想象当初拚命卖地的人而今会多么后悔,但历史是没有假如的。谢慧如光靠这些地就富可敌国。
这是后话。
谢慧如在1978年之后考虑的问题是:调整企业结构、缩小企业规模、回收集中资金、发展重点企业。
在接下来的四五年时间里,谢慧如成功地将泰东北、泰北的企业逐渐转让,回收资金重点放在曼谷。而重点企业就是铅瓦厂。
谢氏的分析很有理,第一,泰国多冰雹,山区民房的泥瓦极容易砸烂,换成铅瓦则可以抵挡冰雹;第二,泰国即将大发展,筑路、建房工人日增,铅瓦是建造简易工棚最适合的材料,可以多次使用。
谢慧如的计划在儿子谢荣群的具体操作下逐步实行。
首先是回收一部分资金创办远东实业有限公司,其次是增加原已有的三环唛铅氏厂的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
经过几年的发展,远东三环唛铅瓦有限公司成为全泰国三大厂家之一,有六条生产线,日产100多吨铅瓦,年利亿铢以上。
谢氏家族在曼谷的大本营是建在湄南河东岸然那哇挽坡潘区的一幢五层大楼,顶层可停直升机,名为“谢慧如大厦”。
慈祥老人
前文提到谢氏一生有两个阶段,一是他的商人生涯,这个时期较长,从他14岁来暹罗直到80年代初,前后差不多 50多年;二是他的社会活动家和大慈善家生涯,从退出商界到离开人世。
一位与谢氏共处了一个星期的潮剧艺术家说:谢老是一个最普通的老人,他每天都要宴请别人,但他在酒席上从来只吃白粥和萝卜干。饭桌上吃剩的一只馒头,他也会让人打包然后送给客人,说“送给你,很好吃”。
而谢氏做的善事大则有为泰国五世皇挽芭茵行宫“天明殿”的维修捐善款7337.9万铢;有出资200多万铢向中国佛协购买大乘佛教经书清朝藏本,赠予泰京普门报恩寺收藏,为使经书有地方收藏,又再捐款建藏经楼;有亲自向中国国家领导人请求借佛指舍利到泰国展览。
谢慧如还建了淡浮院、文化书院等等。而无数小的善款更是无从统计。
如此,才会在后来受到中国主席江泽民的接见并称赞。
一个潮州籍的少年,经历一生,在异国他乡功成名就,获所居国及祖籍国的共同尊敬,实在也是潮州人的骄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