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来源: 作者:陈泽 2014-09-14 浏览: 次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潮汕文化》版开始刊登有关姓氏源流文章到这次将100个万人以上的姓氏结集出版,无论从标题或内文,无论“姓氏”两字合用或分开,都把它作为同一概念使用,姓就是氏,氏也是姓;上世纪50年代潮汕地区土改平整耕地之前,常看到不少坟墓的碑文,刻着“祖妣陈门林氏”或“林门陈氏”、“吴门黄氏”或“黄门吴氏”。这里的“门”是夫姓,“氏”是父姓,姓与氏随着不同父姓的妇女与夫姓的不同交替使用,意义不变;目前,我们还常见到一些参加大型会议人员名单排列,总要注明“以姓氏笔画为序”,这里的“姓氏”两字合用,也表明同一含义。但是,姓与氏在秦汉以前,无论其产生的源头、年代和内涵都是有区别的。
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我国早期的姓氏都来自古老的传说。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约在六七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晚期。在此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婚姻关系还很混乱,族群内部的群婚、兄妹婚和近亲婚留下了不利后代子孙健康成长的惨痛教训。后来,才逐渐实行与氏族之外的通婚习俗,即一族女子与另一族同辈男子成为夫妻的族外群婚制度。这种婚配形式使子女往往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在族外婚配中,为了便于氏族与氏族间的区别,各氏族开始为自己确立一个标记,最普遍的是以经常接触到的动物、植物或日用品的名称作为本氏族的称号,这种称号也作图腾或徽记。有共同标记的人都是同一氏族的成员,都出身同一母系祖先,有着密切的血亲关系。因此,氏族的标记、图腾和名称,便是我国最早一些姓氏产生的直接源头。
从以后的造字也说明我国最早的姓来自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如“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古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用“女”与“生”组合成“姓”字,意思是女子所生,生而有姓。中国早期的许多姓,如明代学者郑晓考订出的“上古”八姓,即:姜、姬、妫、姒、嬴、
女吉、姚、女云等的组成,也都带有“女”字。
氏———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氏的出现较晚,是姓的分支和发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约五六千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表示功勋和地位。在秦以前,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根据封地命名氏。由此可见,姓与氏,既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血缘看,一个人的姓是指他本人的血统来源,氏则是他子孙的血统来源。从社会职能上说,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慢慢缩小,逐渐出现走向统一的势头。见之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是西汉时的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秦始皇“姓赵氏”,写汉高祖“姓刘氏”。此后,人们在交往处事或言谈中,有时称姓,有时称氏,有时姓氏并称,合二为一,没有以前那些界限,也使每个宗族的姓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流传至今。
我国最早的姓———风
据2002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袁义达张诚著)一书提出:我国最早的姓———风姓,就产生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期,姓的本义乃表示血统,传递方式明确为父系,由男子继承。作者认为,到目前所看到的古文献证明,中国人姓氏历史至今有五千年之久,全部都是由父系传递的,而不是带女字偏旁的姓,姬、姜等姓均晚于风姓。这个提法独树一帜,虽与中国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说法不同,但从科学研究的发展观来看,也很值得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