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来自北宋苏轼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大文豪苏轼虽未涉潮土,却因此千古名篇与潮城结缘,为潮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惜,苏《碑》立于潮州仅11年,便在当时一场政治斗争中被毁。900余年来,韩文公庙碑多次重立,但均为后人重书,人们再也无处瞻仰真正的先贤遗风。
最近,潮州韩文公祠传来消息,一份集“苏体”书法《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样稿已基本完成,不日将勒诸贞珉,重现昔日苏《碑》风采。
集“苏体”并非简单“凑字”
前天,记者来到韩文公祠,了解集“苏体”《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的进展。潮州市韩愈纪念馆馆长李春拿出一大摞稿纸,不无欣慰地介绍说,经过一年多的苦干,如今样稿已基本定下来,接着就是对个别地方稍作完善,然后择地勒石立碑。
集“苏体”《庙碑》全篇1070个字,全都取自苏轼传世的各种书法字帖,谋篇布局可以说浑然天成。将“苏体”字组合成篇,看似容易,背后却流淌着韩祠工作人员和热心书法家的心血,以及潮人对韩愈、苏轼两位先贤的崇敬之情。
“为了做成这件事,我们阅遍《苏轼书法大字典》《苏轼书法全集》,还通过网络等渠道,尽可能搜集苏轼的各种字帖。”李春告诉记者,仅“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10个字,就来自苏轼6篇不同的文章。
记者留意到,李春那摞打印的碑文稿纸上,每一张都被手写的字迹填充得满满当当。不难理解,每一次组合出碑文以后,他们都再三考究,将上下承接不妥之处圈出来,加以注释,然后重新寻觅适合的字体,力求形成更自然、流畅的书法布局,而并非简单的“字帖拼凑”。
有12个字怎么也找不到
促成这一盛举的,是分管旅游的市领导许志晖。每当到韩祠参观,许志晖总向李春提及重现苏《碑》的念头,认为这对传承韩愈文脉意义重大。2015年春,时隔270多年,韩祠又见橡木花开胜景。在首届橡木花会中,许志晖正式嘱咐,一定要不遗余力,搜集“苏体”书法,让苏《碑》“复活”。
此后,许志晖多次过问苏《碑》一事,但凡见到苏轼字帖,便提供给李春参考。李春带领韩祠工作人员日以继夜加紧“集字”,并请来书法家徐启锐协助审校。市文联主席、书法家程小宏从徐启锐处得知此举,也热心参与,帮助韩祠挑选字体、修正碑文布局。
“每次将样稿送给程主席过目,回来都圈得密密麻麻,满纸的修改意见。”李春说,最终有12个字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不得不撷取适宜的偏旁进行组合。“为了这事,程主席好几次专门来到韩祠,在电脑前埋头钻研,直至日暮方休。”
力求完美方能传世
不久前,集“苏体”《庙碑》样稿终于基本定下来,韩祠迅速编印成《集苏轼书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一书,作为今年橡木花会的赠品,向世人告知这一喜讯。
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特地为该书作《前言》,他欣然写道:“是篇虽非苏轼当年‘手书’原貌,然各字皆从东坡存世书迹中移录而来,再适当调整字径,联缀成篇……假诸时日,倘能移刻于贞珉以垂之永久,存千年前之故实,慰谒祠者之衷情,其功又何如耶!”
北宋末期,在席卷全国的“元祐党人案”中,苏轼的墨迹、书版、碑铭、崖志等式均被“诏毁”,其中就包括《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因而,苏轼传世的真迹极少,现存的碑刻实物更属罕见。集“苏体”《庙碑》一旦问世,苏、韩两位先贤与潮州前缘再续,不但能为古城增添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大创举。
问及何时刻镌成碑,李春表示,这样重大的事情,既然要做,就必须力求完美,方能传世。接下来,她还要对其中个别尚欠完美之处再作调整,另外碑首是采用苏体字,还是依古例采用篆书,也要进一步探讨。而碑刻立于何处为佳,更需要严谨选择,来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