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除了知名度很高的潮州广桥之外,还有不少古桥。全面了解潮汕地区的古桥,对于研究潮汕古桥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把主要古桥概况分述如下:
潮州市区广济桥。该桥是我国四大古桥之一,位于潮州市区东门外,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军州事曾汪倡建,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建成,名曰济川桥。后来因桥久圮坏,至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主持集资迭后重修,更名广济桥。桥全长543.3米,分3段,东梁桥13墩,西梁桥10墩,中间造舟24只为浮桥,全桥面上立亭阁24座。从此以后,广济桥有几次重修,其中明武宗正德年间,潮州知府郑良佐、谭伦先后主持重修,并在西面增筑1墩,中间减去梭船6只,因此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称。清雍正二年(1724),潮州知州张自谦又主持重修广济桥,并“铸造二钅生牛列东西岸以镇之”,钅生牛身上铸造有“镇桥御水”四个大字。1959年,广济桥被改建为公路桥。至近年,潮州市政府在有关方面和海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对广济桥进行大规模的重建,恢复古桥宏伟和富有特色的的风貌。
潮安凤塘万里桥。位于潮安凤塘镇东龙村,旧名李浦桥,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为乡民翁元主持创建,南岸是潮安界,北岸是揭阳界。此桥建成后,对潮安和揭阳两县的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清同治十年(1871),因水灾使万里桥塌坏。至光绪六年(1880),此桥重新修建,全桥有6墩5孔,长40米,宽2.5米,桥墩有分水设置。直至现在,万里桥基本完好。
潮安彩塘仙济桥。在潮安彩塘镇仙乐村三山国王宫前。1982年,潮州市文化部门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仙济桥的碑石散失在仙乐村深丘东池的踏头,被作为踏脚石之用。仙济桥是一座石桥,由4墩3孔组成,桥长26.4米,宽1.5米。该桥第一孔西面石板上阴刻有“至大二年(即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正月吉日重修”10个字。而在仙济桥第一孔东边石板侧面,则阴刻有“万历壬子岁(1612)二月立”的字样,这与仙济桥碑石右侧落款“万历壬子仲春二月立”的时间相符。以此可见,潮安彩塘镇仙乐村的仙济桥在元武宗至大二年和明神宗万历壬子年(即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都曾进行重修,而其始建时间则可追溯至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之前,至今至少有700多年。仙济桥的碑石高120.3厘米,连脚座总高149.3厘米,宽46.6厘米,厚27.5厘米,碑石中有“仙济桥”三字,每字高宽30×30厘米,楷书阴刻。此碑石已于1992年11月移至仙济桥的南朝北方向竖立。
潮安庵埠通济桥。位于潮安庵埠镇庄陇村。该桥由联环形式组成,第一桥长38.7米,宽2.1米,6墩5孔,中间为绿洲长约100米,第二桥长40米,宽1.8米,5墩4孔。此桥桥头原建有坊,上书“龙溪(即庵埠)通济桥“,此坊已圮无迹。相传明代著名清官薛侃(薛陇人)少年时往澄海举登村(今属汕头市金平区浦镇)读书,常从庵埠庄陇过渡,眼见此地河流风急浪险,来往行人很不方便,他便立下誓言:“他日当建桥于此,免使乡亲累苦。”后来,他真的履行誓言,在庄陇村主持建造通济桥。
潮安金石神仙桥。位于潮安金石镇辜厝村鸟巢铺,桥长13米,宽1.7米,3墩2孔,由岩石灰沙砌成,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建。该桥的一侧至今仍保存神仙桥碑一块,碑高140厘米,宽74厘米,并有“嘉靖壬辰春三月”等字样。此桥建成后,方便附近乡村民众往来。
潮阳和平桥。位于潮阳和平镇和平村北面,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由大峰禅师主持首建16孔,其后由乡人蔡谆续建2孔,全长108.8米,属石木结构,桥最高墩头为15米,最低13米。墩基以规格松木条构筑,横直叠成高1米左右,然后在松木墩基上垒叠规格石块,以菱形垒叠。桥面架以平板石,桥两旁以三合土筑栏墙栏杆。从高处看,是一直线建筑物,从水平面看,桥孔之间的墩头都有错落,形成曲线,能分解涨落潮水的冲击力。和平桥建成后,对潮阳乃至汕头与广州的交通往来起着重要作用。
潮阳西胪乌岩桥。在潮阳西胪镇乌岩寺前,系石板筑成。明代潮阳名贤林大春编纂的《潮阳县志》记载:“唐大颠曾居乌岩寺,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此桥至今基本完好。
潮阳贵屿桥。位于潮阳贵屿镇华美村与南安村交界。据《潮阳县志》记载,贵屿桥始建于宋微宗大观二年(1108),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重建。现此桥桥面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0米,宽2.8米。
澄海莲下雕刀桥。位于澄海莲下镇槐泽村与槐东村交界处,南宋年间建成,长5米,宽0.5米,是一座花岗岩石桥,因形似雕刀,故名。
惠来周田武宁桥。在惠来周田镇东武宁村,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僧人竹林主持建成,桥长5米,宽2.9米,由花岗岩石板筑成。